垦区产业结构调整
1985年垦区兴办家庭农场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从粮豆生产领域大约转移出44,000多名生产工人,流向其它生产服务项目。使单一生产粮豆的经营格局开始被打破,一向薄弱的畜牧业、加工业和劳务输出开始得到充实,产业结构向合理协调方向转化。
一、职工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提高,结束了垦区养殖业徘徊、下降的局面,出现全面高涨的新态势。垦区职工自筹资金购买畜禽,仅嫩江管理局职工就自筹360多万元,购买奶牛1,400多头,羊1,400多只,猪21,000多头,鸡46,000多只。全垦区的畜禽比上年大幅度增长,黄牛年末存栏49,220头,增长39.1%;奶牛年末存栏33,688头,增长/11.5%;生猪年末存栏385,903头,增长14.1%;家禽年末存栏428.3万只,增长18.3%;貂年末存栏3,867只,增长20.6%。畜禽产品产量与上交量也有所增长:肥猪出栏239,791头,接近上年水平,上交116,325头,增长39.8%;莱牛出栏5,025头,增长23%,上交1,783头,增长12%;牛奶产量54,400吨,增长40%;鲜蛋产量7,544吨,略有增长。淡水养鱼业发展也很快,养鱼水面达到25.2万亩,比上年增长17%;鱼产量达到3,155.9吨,增长7.5%。
二、场队工业的发展快。场队小工业新办1,500多家,其中家庭工业984个,占65%。江滨农场队办工业、曙光农场家庭工业发展快,江滨农场21队一年工业产值就达到60万元,占全队工农业总产值的40%;曙光农场办起了食品、饲料、编织等12个家庭工业,产值20万元,利润近3万元。
三、种植业内部结构开始向合理方向转变。1985年水稻、经济作物面积增长快。水稻面积达到35万亩,比上年增长34%,基本全是家庭农场经营,单产突破历史最高水平。经济作物面积达到83.7万亩,增长38.8%,突出的是白瓜籽面积达到10.7万亩,增长98.2%。其它经济作物如甜菜面积增长10.6%,麻类作物面积增长66.7%,烟叶面积增长66.7%,葵花籽面积增长29%。
四、建筑业、采矿业、劳务输出发展迅猛。整个建筑业的施工队伍增加到4万人,比上年增加30%,建筑业产值达到1.5亿元,比上年翻一番。全垦区建筑施工队伍中近4,000人打入北京、大连等六个城市,承担了10万平方米。水利工程队伍也与外省搞联营,承担施工项目。以采金、采大理石、采煤为主要内容的采矿业开始兴盛,群众性的采金已经形成,仅黄金生产量就比上年增长4.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