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哈尔滨市的新成就

  1985年,哈尔滨市坚决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积极推进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经济形势越来越好。
    一、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基本兑现
    1985年哈尔滨市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效益,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最好的一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94.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工业总产值90.4亿元(含村办工业1.6亿元),增长16.9%;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3.3亿元,增长14.8%;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8.6亿元,增长29.2%;全市财政收入达到9.61亿元,增长21.8%。所有这些指标都超过了当年计划确定的目标。
    二、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迈出新步伐
    哈尔滨市把改革作为一切工作的主旋律,初步理顺了市政府序列的局级机构,调整了委办局的领导班子。撤销了工业、商业、建筑业等13个政企职责不分的局和总公司,组建了实行行业管理的委办局,强化了规划、指导、协调、监督、服务的职能,明确了分工和职责,精简了机构,减少了层次。
    开始进行了市、区管理体制改革。在道路桥梁、园林绿化、环境卫生、财政、工商管理、商业饮食服务等方面,向区下放了部分管理权限,为充分发挥区级政权的作用创造了条件。
    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入。经过全面整顿的216户国营工业企业,有204户试行了厂长负责制;有33户大中型工业企业和12户商业企业进行了配套改革。
    农村在普遍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去年又在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呼兰、阿城和郊区虽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农村社会总产值仍比历史最高的1984年增长15.4%。
    三、调整、联合、改造、引进取得新进展
    以大厂为依托,以优势产品为龙头,组建了以电站成套设备公司、龙江客车厂、工程机械厂、阿城继电器厂、洗衣机厂等为主体的一批经济联合体,扩大了生产能力,提高了经济效益,也带活了一批中小企业。
    横向联系不断发展。全年签订跨地区的经济、技术、物资、人才等协作项目258项。国内各地来哈经商办企业144户。工业品贸易中心同全国550家工厂建立了固定关系,为200多个市县提供发货服务。
    围绕增产短线产品和创汇产品,进行了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市属工业全年安排技术改造项目282项,当年投产见效145项,其中技术引进43项,新增产值8,000万元,新增利税2,000万元,创汇320万美元。
    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民生活摆到了重要位置
    全年用于城市建设和维护的投资共达1.2亿元,比上年增长33.7%。重点在防火设施、中小学校舍建设、缓解“乘车难”三个方面投放了财力。为消防部门拨款839万元,相当于近几年平均每年投资的10倍,提高了消防队伍的装备水平和灭火能力。为建设中小学校舍投资1,548万元,比上年增长13%,市区二部制授课率由上年的19.3%下降到15.4%。为缓解“乘车难”拨款2,670万元,比上年增加74%,购置公共电汽车100台,改造拓宽了西大桥,新建了尚志大街人行天桥,提前完成了公滨路改造工程。
    五、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举办了以冰灯游园、冰雪体育、冰雪艺术、工业品交易会和科技交易会为主要内容的哈尔滨第二届冰雪节,接待来自美国、日本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客人、港澳同胞1.4万多人,接待国内各地来宾和本市游人584万人次,交易会总成交额2.1亿元。这次冰雪节,丰富了哈尔滨市冬季文化生活,促进了全市经济、文化、体育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扩大了哈尔滨市在国内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