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1985年,牡丹江市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市社会总产值达到53.9亿元,完成计划的116.4%,比上年增长10.2%;工农业总产值完成43.9亿元,完成计划的106.8%,比上年增长16.5%;国民收入完成25.6亿元,完成计划的115.1%,比上年增长16.9%;人均国民收入930元,比上年增长17.5%。
一、工交生产协调发展,速度效益同步增长。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34.96亿元,完成计划的106.6%,比上年增长14.3%。全市工业实现利税6.22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全市工业百元产值实现利税由上年的17.16元上升到17.93元。工业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由上年的88.3%提高到91.6%,优质品率由上年的24%上升到26%。有7种产品获国家金银牌,14种产品获部优,97种产品获省优。
二、农业取得了较好收成,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全市农业总产值实现89850万元,比上年增长8.7%;农村总收入115600万元,比上年增长22.6%;粮豆薯总产量达到20.8亿斤,是我市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2.1%提高到21.3%;多种经营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5%提高到46%;乡镇企业产值占农村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4%提高到37%,使种植业、多种经营、乡镇企业产值基本上各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三、调整了固定资产的投资结构,城乡建设取得新成绩。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地方完成投资2.8亿元,比上年增长7.6%。城镇建设以城镇居民住宅、供排水、道路和公共福利设施为重点,各县(市)政府年初确定为群众办的八十多件好事已基本完成。市区的10件大事已完成了8件,另外两件正在进行。建成了10个污水处理项目,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1万吨;结合集中供热,撤掉了76台锅炉,减少了烟尘废气的污染。全年完成道路、桥梁大中修、改造24项,干线公路的好路率达到71.1%,比上年提高3.1%;新修地方道路190公里,建桥27座。
四、出口创汇不断增长,引进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商品出口额达到13,900万元,比上年增长29.5%。创汇达3,4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出口产品有10大类,99个品种,其中37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信誉。全市进口用汇额度达到1,13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倍,引进了9条生产线,31台单机和3,000台套的散件。
五、流通渠道活跃,市场繁荣,物价基本稳定。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6.4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全市商饮服网点达到三万多个,比上年增长了34%,农贸市场达到106处,比上年增加20处,成交额达到15,6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倍。国营商业和供销社零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70%,发挥了主渠道作用。全年零售物价指数比上年上升了12.4%,基本实现了计划控制指标。
六、财政收入稳步增长,金融管理不断加强。财政总收入完成3.3亿元,超过计划的9.9%,超过上年的9.9%,超过包干基数的18.6%。各县做到了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年末城乡储蓄额达到90,800万元,超过计划的6.6%,比上年增长30.8%,银行货款余额305,250万元,比上年增长10.2%,现金纯投放1.8亿元,比上年下降8%。
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职工人均年货币工资达到921元,比上年增长10%;农村人均收入达到533元,比上年增长9.3%;城镇人均消费水平达到671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上年增长9.5%。城乡人均储蓄额达到299元,比上年增长30%。市区人均居住面积由上年的3.9平方米上升到4.15平方米,县镇人均居住面积由上年的4.7平方米上升到5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由上年的12平方米上升到13.2平方米。市区有一万户居民实现了集中供热,比上年增长了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