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新成就要览
一、1985年鸡西市社会总产值已达1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六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13.4%;全市工农业总产值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六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9.9%。
二、工业生产稳步发展,经济效益创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为108,309万元,比上年增长15.4%,“六五”期间每年递增10.6%。原煤产量首次突破2,000吨大关,达到2,137.3万吨,比上年增长7.4%。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又有18种产品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创优数量超过历年,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86.6%,跨入了省先进行列。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又有八户企业被省政府命名为“六好企业”,全市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671万元,比上年增长1.4倍。其中,全民企业实现利润2,397万元,比上年增长2倍。
三、农业生产在遭受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好成绩。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粮食定购任务,蔬菜产量基本满足了市场供应,生猪存栏、植树造林都好于上年。农村经济比例日趋合理,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迅速发展,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6,700万元,比上年增长57.1%;农村专业户发展到5,536户,比上年增加1倍多,纯收入达2,222万元。全市出现34户各类新型经济联合体,固定资产原值为138万元,全年纯收入97万元。
四、基本建设计划执行情况良好,城市面貌发生了新变化。全市完成基本建设投资额21,689万元,比上年增长73.6%,“六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18.9%。建筑市场普遍实行了招标承包和投资包干制,提高了工程质量,缩短了建设周期。鸡冠地区集中供热工程仅用半年时间就投入使用,受益面积达50万平方米,成为继“中兴桥”工程之后,城市建设方面又一引人注目的重大成就。二十中、鸡西大学和四中教学楼在本市建筑史上首次被评为省级金牌和银牌工程。
五、积极进行商业流通体制改革,城乡市场繁荣活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63,503万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为4,933万元,比上年增长1.4倍。外贸出口商品总值3,067万元,比上年增长95.9%.“六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35.5%,出口主要商品有石墨、柞丝绸、蘑菇、木耳等。
六、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绩。在全省16城市文明竞赛中,被评为小组第一名。全市共有1,070名高中毕业生考取了各类大专院校,高考入学人数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创办了第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鸡西大学。京剧“小百花”剧团赴省演出获得好评。在鸡冠区提前五年实现了全国计划免疫工作规划的1990年指标,被卫生部命名为全国计划免疫工作先进区。
七、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又有新的提高。1985年共安置待业青年16,371人。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为1,167元,比上年增长8.4%,农村人均收入为424元,比上年增长9.6%。全市住宅建设投资为3,889万元,比上年增长25.5%,建成住宅13.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为4.18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