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地区进行综合开发
黑河地区在1985年深入开展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并邀请李昌、于光远、童大林等专家、学者60多人次,到黑河进行考察和咨询。在广泛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建港通贸,综合开发,重点突破,兴边富民”的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指导思想。
1985年农业生产各项指标都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农业总产值达到9.15亿元(不包括村办工业),比1980年增长50%。粮食产量(地方口径)在灾情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仍然达到13.1亿斤,比“五五”期间最高的1979年(12.5亿斤)还高4.8%。生猪存栏在连续三年下降的情况下,转降为升,达到20.9万头。
工业生产在调整中前进。1985年工业总产值(包括村以下工业)达到5.58亿元,比1980年增长23.2%。获得省级和国家部级优质产品称号的有25种产品,其中卫生筷子、牙签、象棋、野餐桌、圆盘锯、玛瑙工艺品等10余种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
横向经济联合取得了较大进展。1985年,全区共引进资金3,400万元;签订合同、协议300多项,达成实质性协议91项。接待国内外考察团、组206个,共887人次;并在深圳、厦门、广州、福建、石家庄、北京、沈阳、天津、大连、哈尔滨等地建立经济贸易窗口15处。
地方铁路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1985年,北(安)黑(河)地方铁路的复建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并已列入国家“七五”规划。北(安)黑(河)地方铁路全长241公里,总投资为1.3亿元,计划1986年开工,1989年全线复建完工并通车运营。嫩(江)黑(宝山)地方铁路,全长156公里,全部投资为1亿元。该线由嫩江同国铁接轨,向北延伸至黑宝山煤矿,是以运输煤炭为主的地方铁路。这条铁路于1985年10月4日正式开工,建设总工期为三年,1988年建成通车。
黑河机场落成、通航。经国家批准,可接收安-24型飞机起落的黑河民航机场,于1985年11月建成,哈(尔滨)黑(河)航线复航。
位于逊克县大平台乡的库尔滨水电站,装机(3台)4,800千瓦,年发电量100万度,于1985年7月建成发电。
黑河卫星地面接收站于1985年9月11日正式建成。黑河、沾河、红旗、孙吴、洮河5个微波站也于同年12月13日建成开通。从此,黑河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每天可以收看、收听到中央和省的当日电视节目广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