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经济体制改革综述
1986年我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巩固、消化、补充、改善”的改革方针,紧紧围绕增强企业活力这个中心环节,积极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扎实深入地向前发展,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成效,经济体制的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一、深化企业内部配套改革,企业活力有所增强
1986年各级政府从简政放权、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入手,推进企业的改革,使企业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在全省范围内组织了简政放权大检查,坚持把已经下放的权力真正落实到企业。全省成立205个检查组,参加检查的各级干部近千人,共检查企业1700多个。省政府直接组织3个检查组,重点检查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三市。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放权中的梗塞问题,还在全省范围内清理和整顿了行政性公司。据初步统计,93.8%的省级公司和78%的地市县行政公司已整顿完。通过简政放权,进一步放宽政策,扩大了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初步改善了企业的外部条件,开始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转变。
企业外部条件的改善,促进企业眼睛向内,深入进行配套改革,改善了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一是厂长(经理)负责制的推行,使企业领导体制日臻完善。全省已有83%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实行了厂长负责制,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达到90%;91%的大中型商业企业实行经理负责制。但是,由于年初对厂长用人权出现了不同说法,有的地方对实行厂长负责制曾出现动摇。对此各级党委和政府相继采取了一些措施。四月,在全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认真传达了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侯捷省长强调,凡实行厂长负责制的企业,厂长有权任命中层行政领导干部。七月,省委常委会议专门听取了省体改委关于全省实行厂长负责制情况的汇报,同意汇报中所作的估计和所谈的意见。九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工业问题讨论会,着重研究了如何完善厂长负责制问题,省委书记孙维本同志在会上强调,实行厂长负责制,必须突出厂长的决策作用,对这一点不能含糊。在此期间,各个市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哈尔滨市制定了《关于哈尔滨市国营企业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中若干问题的决定》,牡丹江市制定了厂长负责制试行办法和中层行政干部管理暂行办法。这样,就使厂长的权力,特别是经营决策权、行政干部任免权得到了保证。有些企业还实行了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审计公证制度,许多地市县还制定厂长(经理)任期目标制等试行办法,有效地解决企业行为短期化问题,使领导体制的改革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二是改革劳动用工制度,调整企业内部分配关系。按照国家的部署,在1.1万多户全民所有制企业的280多万职工中进行了工资套改和部分职工升级,在4万煤炭职工和20万建筑企业职工中分别实行了吨煤工资含量包干和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办法,在36个大中型企业进行了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浮动试点,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按照国家规定,顺利地进行了劳动制度的改革,到1986年底,全省已录用28万名合同制工人,比上年增加近1倍。同时有25个市县实行了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退休费社会统筹试点,占全省市、县的31.3%。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改变了企业的行为机制,活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有30%的大中型企业开始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所有制形式的调整和“两权”分离的改革有了新的突破
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我省以所有制形式调整和经营方式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机制改革十分活跃,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在保持全民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采取引导和鼓励政策,积极发展集体经济,适当发展个体经济,促进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1986年底,全省集体企业已达11.9万户,比1980增长2.5倍;城乡个体工商户已达29.1万户,比1980年增长71.5倍。在1986年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经济占81%,集体所有制经济占18.3%,个体经济占0.6%,其他占0.1%。在1986年的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国营商业占50.4%,集体商业占32.6%,个体商业占11.5%,其他占5.5%。国营工商小企业实行放开经营,有1/3进行承包和租赁。集体企业和部分国营小型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仅二轻集体企业就有400多户试行资产股份制。集体个体经济的发展和股份制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公有制经济模式,出现了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新格局。企业经营方式的改革,促进了企业的转轨变型。许多企业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技术力量,开发第二、第三产品和发展第三产业,使企业摆脱了困境,提高了产品竞争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随着各种经济责任制的推行,改善了企业的行为机制,使所有权和经营权开始分离。对大中型企业,各地都从实际出发,根据企业不同情况,分别实行了利润递增包干、盈利或亏损包干、利税目标责任制、进挡达标目标管理、行业投入产出包干等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一些城市还选择少数企业进行股份制、联责联利经营承包责任制试点。全省有93%的国营工业小企.业和94%的国营商业小企业放开经营,其中实行租赁的分别占10.8%和24%。工业小企业1986年与放开前的1983年对比,产值增长65.1%,利润增长7724万元。
三、大力促进横向经济联合,推动了改革和经济发展
1986年省政府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和制订鼓励发展横向联合的政策等措施,把横向联合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年底,全省参加联合的小企业有4000户,实现联合项目3351项,资金总额6亿元,引进资金3.1亿元。通过横向联合增加工业总产值7.1亿元,占全省新增工业总产值的28.6%,新增利税1.25亿元,占全省新增利税额的24.8%,横向经济联合使140个工业企业扭亏,开发新产品725种。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大中城市通过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联合与协作,初步形成了一批以电站成套设备、橡胶、重型机械、轴承、工具、石化、森工、汽车、量具刃具、亚麻等产业、产品为主体的企业群体和企业集团,充分发挥了经济、科技、教育、信息、交通中心的作用。同时,以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大中城市为依托的中部、西北部、三江平原经济协作区已经形成,通过联合与协作,发挥了地区的整体优势。
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市场,进一步疏通流通渠道
随着国家指令性计划和统一定价范围的缩小,流通体制改革取得较大进展,打破了分配式、封闭式和多环节的旧的流通体制,开辟和建立了多种市场,开放式的流通体制开始形成。
消费品市场初具规模。为适应国家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和工业品的统购包销制度给市场和商品经营体制带来的新变化,积极进行二、三级批发体制的改革,改变过去那种国营批发独家经营的垂直式、封闭式的批发体制,形成以国营批发公司为主体的多形式、多层次的批发网络。并大力兴办各种贸易中心、批发市场和集市贸易市场,发展了以零售商业为基础,以工业企业为进货后盾,以联合购销为特征的新型商业组织形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消费品市场体系,使商品渠道更畅通,购销更加活跃。1986年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4.5%。
生产资料市场开始兴起。从1986年初开始,在鸡西、双鸭山两市进行了建立钢材市场的试点,实行石家庄发展钢材市场的“第二步”改革办法,对计划内外物资,除直达供应的以外,实行同一市场浮动价格,计划内外物资的差价,由物资部门按分配指标和实际供应进度返还用户。实践证明,改革试点是成功的。生产资料市场的建立,打破了传统的统配统调体制,推动了物资流通体制的改革,为搞活企业提供了方便条件。
资金市场也有了新进展。在加强完善人民银行宏观控制的前提下,开始改变资金纵向分配的体制,从建立资金市场入手,逐步形成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多层次的资金横向融通网络。到1986年底,全省已建立17处短期资金市场,拆出拆入资金29亿元。改变了单一的集资形式和结算方式,运用多种信用工具,促进资金多渠道流通。已有41个市县成立票据交换所,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全省建立城市信托投资公司17个,已发行集资性股票债券3亿元。建立了城市信用社22个,新建储蓄网点537处,并开展与企业、邮政联办储蓄业务。还进行了有价证券交易、抵押的探索。
技术市场有了新发展。全省已建立了各类技术商品经营机构345个,固定技术市场25个。采取举办交易会、在农贸大集开设技术摊床,在田间设立技术“窗口”等形式,不断扩大交易范围和服务领域,开展技术投资,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业务,推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加速技术成果商品化。
此外,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大中城市还试办了市、区、亍、委不同层次的劳务市场。各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加快了流通体制改革的步伐,同时促进企业增强市场观念和竞争观念。
五、综合运用经济杠杆作了新尝试
一年来,从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入手,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探索,政府管理经济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发生了变化,开始打破行政手段管理为主的状况,向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行政的、法律的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的管理体制转变。改革计划体制,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1986年工业生产计划品种由1978年的91种减少到31种;国家统配物资由42种减少到20种;商业计划商品由62种减少到20种。同时,通过下放计划管理权限,实行分权控制改进了计划管理形式,有效地控制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1986年我省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实际规模(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降低0.8%,其中生产性建设投资比上年增长34.6%,比重由上年的59%上升到66.7%,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改革财政金融管理体制,打破了“统收统支,统存统贷”的弊端,使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经济建设资金由财政渠道为主,转为信用渠道为主。在进行第二步利改税改革的同时,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新的财政体制,调动全省各方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保证财政收支的平衡。各类银行改革信贷管理体制,金融手段的调节作用不断增强,通过基本建设投资拨款改贷款,开始改变国家资金无偿使用吃大锅饭的现象,提高了投资的使用效益。通过加强现金、奖金、工资基金的管理,初步控制了消费基金的增长。通过加强对外汇支出的管理,保证了外汇收支的平衡。同时,还加强了经济立法工作,到1986年底,全省颁布地方性经济法规150项,其中经人大颁布26项。
六、农村改革由突破转向深入,新体制的构架已基本形成
农村在巩固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体的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了第二步改革,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办法,实行农副产品合同订购制,建立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解决国家和农民的关系问题,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1986年全省农业生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林、牧、副、渔各业获得全面发展,整个农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粮豆薯总产量177.6亿公斤,比上年增长26.7%,是历史上产量最高的一年。与上年相比,农业产值增长16%,林业产值减少10.1%,牧业增长3.9%,副业增长26.6%,渔业增长26.9%。各业之间的比例发生了显著变化,乡镇企业落后的状况有所改变,1986年乡镇企业产值达60亿元,比上年增长30%,占农业总产值的50.8%,农民生活普遍有了提高,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且有一部分地区,一部分农民开始富裕起来。 (姜国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