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正市提出八条建议
日本著名水稻专家原正市先生于1986年2月25日至4月29日对我省推广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进行巡回检查,针对我省水稻旱育稀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八条意见:
一、苗床地应设置在旱田地和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块。控制苗期需水量,使根系发达、深扎,达到育壮苗目的。许多农民为方便将苗床设置在水田中或地下水位较高的排水不良处,苗床水分过大,使旱育苗变成了水育苗或湿润育苗,容易造成秧苗徒长,苗的素质减弱,抗病、抗倒伏、抗御低温冷害能力下降,影响产量。
二、要固定苗床地、培养好床土。每年插完秧后就对床土进行培养,施入腐熟的农家肥或其它有机物,改善苗床土壤条件,使其透水性好、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多,为来年育苗做好准备。
三、做好种子处理工作。经过精选的种子,要装入带有网眼的布袋中,然后再放入缸中浸种和催芽,一天拿出摆动一次,以保证种子吸水均匀、催芽整齐,提高种子发芽率。催芽播种前要泡在凉水里处理一下。
四、控制苗床播种量。要精量播种,每平方米播催芽种子不能超过250克。多播育不出壮苗。
五、加强苗期管理。育苗前期应早通风、早炼苗。从一叶一心期开始至二叶一心期应充分通风炼苗,后期应注意保温保湿。现在大部分育苗棚高度低,棚内温度较高,空气流通不畅,易出现烧苗现象。
六、插秧密度要适当。旱育稀植技术的要点在于稀植,插秧行距为27厘米、穴距12厘米,每穴插二至三株。密度过大,既不经济,又影响水稻正常养分吸收,还易减产。
七、减少氮肥施用量。氮肥过多,易造成稻瘟病、倒伏和生育延迟。低温年更易受低温冷害。根据土壤情况,每15亩地施入化肥的纯氮量在45—65公斤之间为宜,土壤条件较差也不应超过70公斤。
八、改变施肥方法。旱育稀植应以基肥为主,减少追肥次数,仅7月初追少量穗提即可。 (刘 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