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一半以上涝区得到治理
黑龙江省洪涝灾害是影响我省粮食产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建国以来我省已发 生14个洪涝年,平均二三年一次,累计受涝面积4.6亿亩,损失粮食100多亿斤。
全省现有易涝面积5994万亩,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呼兰河流域、安达闭流区和乌 双下游地区。到1986年底,全省共开挖排水沟1.8万条,长达3.8万公里;修建排涝站90 处,装机2万马力;修建各类桥涵闸建筑物1.1万座。全省治涝面积达到3200多万亩,占 现有易涝面积一半以上。其中达到五年一遇标准的1240万亩,占治理面积的40%。许多 涝区经过治理后,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海伦县联合涝区三面环水,一面靠坡,地势低 洼,排水不畅,每到汛期河水出槽,坡水下泄,内水集聚,变成涝洼塘。经过治理后, 开挖9条35公里长的截流沟,筑堤55公里,挖了总长132公里的26条泄洪排干和大量的配 套工程,完成工程量600多万立方米。排水工程挡住了外水,排除了内水,使涝区内耕 地达到五年一遇标准。涝区治理盾粮食亩产达到400多斤,比治理前提高3倍多。 (刘 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