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工业发展综述
1986年,全省冶金战线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绩: 一、产值大幅度增长。1986年 全系统工业总产值完成7.5亿元,实现了突破7亿大关的目标,比上年增长11.3%。列入 国家计划考核的九种冶金产品,除电解铝因限电没有完成计划任务外,其余8种产品都完 成了年计划。其中钢完成了54.5万吨,比上年增长5.09%;生铁完成38.43万吨,比上年 增长32.1%;钢材完成69.12万吨(含调坏材),比上年增长11.57%;铁矿石、焦炭、 铜精矿等产品产量也比上年有所增长。
二、产品质量和能源物料消耗指标有所改善。在重点考核的13项产品质量指标中, 有8项保持上年水平,4项提高,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92%,并有9项被评为部优质产品, 19项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在能源物料消耗上,重点考核的7项指标中,平炉钢铁料消耗、 电炉钢铁料消耗和炼铁折合焦比等3项指标达到了全国同类企业的平均水平。全系统万元 产值能耗由1985年的15.7吨标煤降到15.3吨标煤,同上年相比,节约标煤3万吨。
三、国家计划合同执行情况良好。大部分冶金产品合同执行率高于上年,除钢材合 同执行率为90.4%外,其他产品都达到95%以上。
四、冶金产品出口创汇额突破期成目标。全行业实现出口创汇135万美元,比年计划 71万美元增长了90%,比期成目标100万美元增长了35%。
五、经济效益继续增长。预算内企业实现利税1.64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6%,比上 年增长16.6%。上缴利税1.06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6%,比上年增长22%。
六、安全环保工作有了加强,因工死亡人数比去年降低50%,职工教育蓬勃发展, 中级培训正在展开。冶金科研、设计部门认真推行科技体制改革,在逐年减少事业费的 情况下,保持了收支平衡,略有盈余。
1986年,全行业突出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深化了企业内部的体制改革。1986年,各冶金企事业单位把改革的重点放到 企业内部。一是厂(矿)长负责制的试点工作。1985年以来,我省冶金系统已有19个企 业陆续试行了厂(矿、院)长负责制,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经营活动。二是企业内部的经 济责任制日趋完善。如齐齐哈尔钢厂的“联资定保超额计奖新办.法”、永安焦化厂的“ 上下一条龙,左右联锁的责任体系”,都有力地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第二,认真抓了“七五”技术改造计划的落实工作。省冶金厅多次组织调查组,先 后同省内4个市、20多个企业共同研究地区冶金工业发展布局和解决改造资金的途径,提 出了《加速发展我省钢铁工业的实施意见》。经省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讨论,已原则同 意。
第三,企业升级工作有新进展。省冶金厅制订了全行业企业升级规划、实施方案和 钢铁企业升级考核标准,并召开了全省冶金企业升级工作会议,对企业升级工作做了部 署。到1986年末,已有西钢、集贤、帽儿山、海林等四个钢铁厂的精料工序晋升为三级 单位。齐钢、哈轧、牡耐、松铜等四个企业的设备管理被评为省先进单位。
第四,横向联合出现了新格局。据不完全统计,到1986年底,全省冶金行业签定各 种联合协议67项,已落实并实施的46项。已签约的引进资金7090万元,实际已引进资金 1490万元。落实了近两年炼铁原料40多万吨。纵观冶金行业的横向联合,已出现新的格 局:一是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建新厂;二是用预卖产品集资搞技术改造;三是技术联合; 四是组织实体性的企业集团;五是对外投资建立原料、辅料基地。
第五,转变职能,开始向行业管理过渡。各冶金企业主管部门在转变职能、加强行 业管理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哈尔滨市机电冶金局从管理职能的分解入手,把机关 工作分成基本职能、过渡职能和下放职能三种,并相应调整了机构,把下放性职能交给 企业,有意识地削弱过渡性职能,强化了基本职能。
省冶金厅也本着“统筹、协调、服务、监督”的基本职能,开始注意从具体管理直 属企业的生产经营转向抓全行业管理,抓行业发展规划,抓行业重大经济技术政策,抓 信息交流、抓技术开发和人才培训等。 (张桂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