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主要经济指标再创新水平
1986年,黑龙江航运管理局系统全面完成水运生产、财务计划,主要经济指标再次创造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完成货运量324万吨、10.4亿吨公里,分别为年计划的108%和104.8%,比上年增长7.3%和4%,实现利润1260万元,为年计划的108%。
1986年是水运生产遇到困难最多的一年:开江时,由于流冰期拖后,各航线水运生产比历年晚3至5天;在整个航期,黑龙江水位一直偏低,木材运输专线曾因枯水断航22天;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船舶航行速度受到很大影响,沿江港站大部分被淹,全省最大的枢纽港口哈尔滨港也被迫停产20多天;一些计划内货源减少,其中外贸物资减少7万多吨,煤炭减少23万多吨;固定资产折旧率提高、职工调资等使企业成本大幅度上升,加上货主长期拖欠运费、货款等原因,全系统普遍资金紧张;运输市场竞争激烈,管理局贯彻三改(改革航运体制、改进分配制度、改造老旧设备和工艺),三开(开辟新航线、开拓新货源、开发新技术)、三提高(提高质量、提高效益、提高职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方针,抓了落实放宽政策、搞活水运,普遍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建立以厂长、经理为中心的“一长三师”新领导体制;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试行单船、单机承包,有的船队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承包;在航运企业实行船岸工资差,在港口企业实行组合或计件工资制,等改革措施。大力开展了节约降耗活动;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水上安全监督;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四有”教育,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从而保证了全局水运生产、财务计划的胜利完成。 (董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