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资工作综述
1986年,全省各级物资部门从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服务出发,在生产资料市场变化较大的形势下,增强应变能力,积极扩大购销业务,较好地满足了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对物资的需要。全年供应煤炭2700万吨,为国家分配计划的113.92%;钢材72.3万吨,为国家分配计划的154.38%;木材98.5万立方米,为国家分配计划的158.5%;大水泥56万吨(另有地方小水泥106.7万吨),为国家分配计划的176.1%;汽车、硫酸、纯碱、烧碱、橡胶、生铁、统配有色金属等其他主要物资也都超额完成供应计划;废钢铁回收上交任务完成得也比较好。在指令性计划减少,供应缺口较大的情况下,各级物资部门积极组织计划外物资达11.5亿元,占总供应量的34.4%,比上年增加2.26%。主要有钢材26万吨,木材28万立方米,大水泥24万吨,有色金属1200吨,纯碱1.4万吨,载重汽车3057辆,从而增强了供应能力,扩大了市场复盖面。
在组织物资供应中,坚持把保证重点生产建设放在首位,重点工程没有因物资供应而影响质量和进度。还把救灾和扶贫作为重点。去年,我省先后发生地震、火灾和旱、涝灾害。省政府给灾区增拨钢材5690吨,木材27680立方米,水泥11200吨,玻璃6690重量箱,统配煤88000吨。省物资局还向灾区支援钢材2607吨,水泥2600吨,木材1000立方米。
生产资料市场有很大发展。1986年末,全省中心城市已建立物资贸易中心18个,其中综合性和专业性各9个。年经营总额达到3.46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倍;利润总额达2200万元。经营的品种有钢材、煤炭、烧碱、橡胶、水泥、平板玻璃、汽车等重要物资。
横向经济联合有新的进展。全省各级物资企业通过经销联销、补偿贸易、易货协作等办法,同省内外2000多个单位建立了以扩大物资购销为主要内容的各种经济联合关系,开始由一般的物资协作向建立稳定的资源基地、销售基地发展;由单一的双边联合向企业集团和群体发展;由松散型联合向半紧密型、紧密型联合发展;由单纯的信息情况交流向经济实体发展。全省43个市县的建材(化建)公司同37家地方水泥、4家地方玻璃厂、18家水泥构件厂建立了联销关系,不仅搞活了建材物资流通,扶持了地方工业生产,提高了经济效益,也为物资部门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提供了经验。
物资企业的改革逐步深化。全省各级物资企业普遍推行了目标管理;大中型企业多数实行了党政分设;70%的企业试行了经理负责制,进一步划小了核算单位,经济责任制、岗位责任制、考核奖惩制度等日臻完善,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科教工作发展,职工的文化素质提高。全省物资系统47257名国营职工中,已有14.4%达到大专水平,41.7%达到中专(高中)水平。8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物资科技成果展览会上,齐齐哈尔市金属回收公司“全电子控制弧焊机空载自动断电装置”获三等奖;哈尔滨市燃料公司第三煤炭供应站“卸煤机防尘装置”、“卸煤机创冻装置”各获四等奖;哈尔滨市木材公司道外木材供应站“圆锯安全自动装置”获四等奖;“化轻产品进销存管理软件”、“木材改性技术”、“三保绕线盘”各获优秀奖。全省物资系统已有电子计算机47台,并逐步得到利用。省物资局已采用“软盘”向国家物资局报送统计资料。省物资局成立了物资经济研究所,地区、市物资经济学会也逐步建立起来。物资经济理论研究工作有所加强,全年发表论文、调查报告以及各种文章计59篇。
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86年全省物资系统实现购进30.1亿元,销售总额32.4亿元,实现利润1.03亿元,五项经济指标都超额完成了计划。 (马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