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我省气候评价
1986年我省总的气候特点是:气温偏高(年平均气温比常年高0.3摄氏度),降水偏少(平均比常年少1成左右),光照时间正常。作物生长季节(4—9月)积温多,降水适中,光照条件好,虽有局部灾害性天气,基本属风调雨顺年景。
冬季(1985年11月至1986年2月),气温前期和后期偏高,中期偏低,降水前期多,后期少。春季(3月至5月),气温高但变化剧烈;终霜较晚,出现在5月上旬;降水由偏多转为偏少。夏季(6月至8月),气温前期偏高,后期偏低,盛夏不热,有阶段性低温;降水稍偏少,无大范围暴雨;局部地区日照不足。秋季(9月至11月),气温偏高,大部分地区初霜较晚,降水偏少,日照充足。
全年重大天气气候事件有:
(1)5月上旬气温反常。3至4日,全省气温急剧升高,最高气温达27至33摄氏度,超过历史同期最高值。7至9日,由于受极地冷空气爆发影响,全省气温又急剧下降,9日最低气温降到零下2至13.5摄氏度。这次强降温,使大部分地区育苗和移栽的玉米、甜菜、蔬菜遭受冻害,全省累计受害农田631.8万亩,玉米苗床3103.2万平方米。
(2)初夏干旱。5月25日至6月15日全省高温少雨,部分地区出现旱情,干旱农田达3616万亩,占全省的1/4。东部地区造林成活率比历年降低13%,个别地区成活率仅有54%。
(3)盛夏洪涝。7月下旬至8月上旬,松花江上游地区降雨偏多,加之小丰满水库放流,使松花江水位猛涨,达建国以来第三高水位,沿江出现洪涝。全省受水灾农田2000万亩,绝产627万亩;被水围困村屯3000个,冲毁民房3万多间,受灾居民20多万人;全省14条铁路正线出现水害69处,中断行车41次。
(4)秋霜较晚。全省大部分地区9月27至30日出现初霜,比一般年份晚一周左右对大田作物和秋菜生长和成熟十分有利。
(5)个别县份出现冰雹、龙卷风。1986年,五常、依兰、拜泉、绥化和牡丹江等市县出现了冰雹天气。全省受雹灾农田共145万亩,绝产35万亩。6月19日下午,德都县兴隆乡遭受龙卷风的袭击,半数民房被刮坏,160根电柱被刮倒,损失70多万元。 (陈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