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新发展
1986年,全省以文明单位建设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发展迅速。截止年末,全省涌现出文明城市、文明县镇建设先进单位52个,县以上单位命名的文明单位数量已由1985年的1.6万多个增加到1.7万多个,其中省级文明单位296个。
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在全省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
1.促进了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全省52个文明城镇建设先进市县中,97%左右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牡丹江市把文明单位建设的各项指标与经济效益挂钩,1986年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8%左右,利税比上年增长10%左右。宝清县在文明县镇和文明村建设中,抓住道路不畅这个发展商品经济的主要障碍,三年共新建乡村路1226公里,修整乡村路678公里,建桥22座,全县外贸出口额连续二年突破1000万元大关。
2.提高了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了党风和社会风气的逐步好转。各地在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四有”新人作为文明单位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全省52个文明城镇建设先进市县中,城市约有6%,县镇约有9%的个人被评为各级各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个人,约有7万多学雷锋小组、结合包产小分队和助耕服务队活跃在城乡。牡丹江百货大楼实行标准服务规范、哈尔滨秋林公司实行优质服务与经济利益一体化和齐齐哈尔市开展的以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为主要内容的“十大窗口、百家竞赛”活动,受到了社会的好评。全省文明城镇建设竞赛中成绩较为突出的52个市县中,1986年约有90%左右刑事案件发案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大庆市人口发案率连续三年为万分之五点四,绥芬河市连续两年为万分之三点六。
3.为人民群众办了大量实事、好事。据初步统计,1986年全省在文明城镇、文明单位建设中,新建和整修的主次干道比上年增加48%左右。哈尔滨市解决“菜蓝子”问题的成功,为全市群众所拥护;绥化地区全区共集资3000多万元解决城镇居民吃水难、走路难、上厕所难的问题;依兰、肇州、东宁、尚志、密山、庆安、克东、新林区等地的大街小巷已达到了条条畅通;一些城市和县镇陆续新建和修整了公园、绿地,为群众提供了良好的休息和娱乐场所;依兰县新建和维修了17座条件比较舒适的敬老院。
4.加速了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密山、肇州、龙江、宝清等县每年投资二三百万元解决中小学校舍问题;佳木斯市用省里奖励的20多万元钱修建幼儿园;绥化市内取消了二部制,校舍全部实现砖瓦化,连续三年荣获全省改善办学条件第一名。群众性科技文化活动也得到迅猛发展。克东、克山、龙江等县都装饰和新建了影剧院、体育场;松花江、绥化、黑河和大兴安岭地区的农村的科技文化室和文化专业户、科技专业户发展迅速。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开展,七台河市几年来在文明单位建设中一直注重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近两年参加国家和省级比赛共夺得金牌22枚。
5.以军(警)民共建为主要形式的共建活动得到新的发展。哈尔滨市与驻军、武警部队共建共育工作越搞越活,驻军和武警部队帮助哈市兴建“25414”工程项目;哈尔滨市积极帮助部队培育军地两用人才,仅1986年就有5200名战士在地方12个单位44个专业受到系统培训。在军(警)民共建共育活动的带动下,其它形式的共建活动,如工农共建,政企共建、街企共建等活动也在迅速发展。大庆、双鸭山、伊春、七台河和鹤岗市的政企共建、街企共建点1986年比上年约增加30%左右,工农共建点增加约10%左右。 (周洪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