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资料:哈尔滨解放40年主要成就

  哈尔滨于1946年4月28日获得解放,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4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勤劳智慧的哈尔滨人民,艰苦奋斗,努力工作,在旧社会的废墟上建起了一座以机电工业为主体、工商各业兴旺发达的综合性城市,使哈尔滨成为黑龙江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中心。
    工业生产突飞猛进 解放前哈尔滨的工业十分落后,只有少数“油酒米面”等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机械修理工业企业。解放后,经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使哈尔滨市的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一个国家骨干企业多,机电工业比重大,工业门类比较齐全,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1986年,全市已有工业企业3704个,市区工业企业比1949年增长41.8倍;职工人数达164.89万人,其中市区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人数比1949年增长5.9倍;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已达87.64亿元,比解放初期增加了20倍。198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98.62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75.4倍。其中,轻工业产值达到44.69亿元,重工业产值达到53.93亿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了41.6倍和249.4倍。
    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日益增强,一些产品从无到有,产量十倍百倍地增长。解放以来,哈尔滨生产的发电设备装备了全国160多座火力和水力发电站(厂),精密仪器仪表、铝镁合金、工具、轴承、量具刃具、亚麻制品等产品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而且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1979年以来,全市共有1707项产品获各类优质产品奖。其中,获国家优质产品奖97项,部级优质产品奖341项,省级优质产品奖1269项。
    交通邮电事业兴旺发达 经过40年的建设,哈尔滨市已经发展成为黑龙江省的铁路、公路、水路及民用航空的交通枢纽。铁路运输设施不断完善,运输能力大幅度提高。1986年铁路货运量达916.86吨,比1957增长47%;客运量达2582.77万人次,比1958年增长1.4倍。公路、水路运输有很大发展。1986年哈尔滨市公路货物周转量比1952年增长7.7倍;港口货物吞吐量比1950年增长10.2倍。民用航空事业从无到有,新建的哈尔滨机场是全国八大机场之一,有飞往北京、上海、广州、沈阳、西安等主要城市的班机,其中哈尔滨至广州航线是国内直飞最长航线。年客运量达5万多人次。邮电业也有很大发展,全市现有邮电局、所180处,1986年邮电业务总量3121万元,比1949年增长了15倍。
    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解放前,哈尔滨市农村贫穷落后,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粮食亩产仅70公斤左右,蔬菜单产也相当低。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第二步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力明显提高,粮食、蔬菜及其他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1986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5.80亿元,其中市区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6.6倍。粮食产量72.89万吨,其中市区粮食产量7.3万吨,比1949年增长79%;蔬菜产量87.2万吨,其中市区蔬菜产量69.2万吨,比1949年增长14倍。1986年全市造林9.6万亩,育苗3.O万亩。家禽存栏5.87万只,猪存栏32.1万头,羊存栏5.0万头;水产品产量6980吨,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农业生产条件也有明显改善。1986年,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7.1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3182台,载重汽车2349台,排灌动力机械3798台,农用化肥施用量20496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解放前,哈尔滨建成区不足90平方公里,人民居住条件很差,城市基础设施数量很少。解放后,哈尔滨市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建成区面积发展到160平方公里,比1949年增加了70平方公里。40年来,全市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30亿元,新建房屋竣工建筑面积3397万平方米,是1949年原有房屋面积的3.7倍。
    新建、扩建了道路、桥梁、供电、供排水等市政设施。1986年,全市铺装道路长度达1198公里,比建国初期增加了938公里;公共电汽车由66辆增加到967辆;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57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26.5倍;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8%,比1949年增长4.4倍;排水管线总长度537公里,比1949年增长了1.6倍。煤气使用普及率比1949年增长了11.1倍。
    城市公园由1949年的2个增加到12个全市树木总数393万株,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1%
    商业兴旺,市场繁荣解放后,随着生产的发展,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和多种流通渠道的经营体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的繁荣兴旺。1986年,全市拥有商饮服网点4.5万个,市区商饮服网点比1949年增长1.29倍;从业人员34.9万人,市区比1949年增长11.1倍。市区每万人拥有零售商饮服网点116.5个,比1949年增长3.7倍;社会商品零售额达44.1亿元,比1949年增长48.9倍。
    对外贸易和旅游业方兴未艾 建国初期,哈尔滨市只出口大豆、猪肉、皮毛等少数农副土特产品。现在出口商品已发展到轻工、纺织、机械、五金、粮油食品、工艺美术、医药保健品等10大类、240多个品种。已同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对外贸易销售渠道。1986年外贸收购总值3.57亿元,出口创汇5208万美元。建国后,哈尔滨市建设了一批旅游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1986年全市接待旅游、参观访问及从事各项交流活动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4.36万人次,旅游收入折合人民币1745万元。
    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解放前,哈尔滨市只有1所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仅27人。40年来,科研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哈尔滨市已成为黑龙江省的科研中心。1986年,全市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已发展到289所,其中,工程力学研究所、焊接研究所、兽医研究所、七○三研究所等技术力量比较集中的独立科研机构有129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17.4万人。建国以来,全市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5567项,其中近一半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八年间取得的。
    1949年,哈尔滨只有6所大学、5所中等专业学校、11所普通中学、692所小学,教育事业相当落后。建国以来,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1986年,全市有高等院校22所,比1949年增加了16所,在校学生有4万多人,有12所大学开办了夜大学,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专业设置比较合理、师资力量比较雄厚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等专业学校38所,比1949年增加了33所,在校生1.9万人,比1949年增长了11倍。全市普通中学已增加到289所,在校生22.8万人,分别比1949年增长了25.2倍和31倍。小学1 025所,在校生40.7万人,比1949年增长2.2倍。幼儿园由建国初期的26所增加到349所,入托儿童6.0万人,比建国初期增长了17.5倍。
    1986年,全市有京剧、评剧、话剧、歌舞等艺术表演团体17个,比1949年增加了14个。电影放映单位548个,是解放初期的27倍。其中,电影院35家、俱乐部205家,分别比解放初期增长1.6倍和40倍。电视事业从无到有,由开始只能播放教育节目,发展到播放以新闻为主体的综合性节目。全市现有图书馆10座,藏书357万册。传统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已举办了15届,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大型冰灯游园会也已举办了13届,规模逐年扩大,内容日益丰富,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冰城哈尔滨又一传统性活动。
    1986年,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993个、床位2.3万张,分别比解放初期增长17.4倍和14.3倍。市区除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第二和第三医院,黑龙江省医院、哈尔滨铁路局中心医院、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等大型综合性医院外,还有哈尔滨儿童医院、妇产医院以及肛肠、结核等多所专科医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为7.6‰,比“文革”十年下降了5.9‰,控制了人口增长过猛的趋势。
    解放前哈尔滨体育运动发展缓慢,体育设施简陋,仅有几处冰场。建国后,哈尔滨市的体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陆续兴建了省人民体育场、市人民体育场、工人体育馆、人工制冷冰球场、游泳馆、旱冰场、跳伞塔、射击场等体育设施,开展了篮球、排球、足球、田径、游泳、射击、划船、武术以及冰上运动等32项体育运动项目,有各类运动队14个,运动员近300人。哈尔滨市是全国冰上运动基地,冰雪运动比较发达。冰球曾17次获全国冠军,花样滑冰从1955年以来在全国独占鳌头,速度滑冰也曾多次刷新全国纪录。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解放前,哈尔滨市人民长期遭受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和压榨,生活贫困不堪。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49年以来,全市新建城市住宅1521万平方米。其中,大部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造的。市区人均居住面积由1979年的2.95平方米增加到1986年的4.98平方米。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多次调整了职工工资,实行奖金制,增加福利待遇,职工收入不断增加。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1289元,比1949年增长3.8倍。1986年末城乡储蓄余额达22亿元,比1950年增加了1350多倍。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也逐年增加,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周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