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获得新发展
1986年,鸡西市认真贯彻“巩固、消化、补充、改善”的方针,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进一步深化各项经济体制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工农业生产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全年实现社会总产值17.36亿元,比上年增长8.6%。国民收入达到7.82亿元,比上年增长8.5%。在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城市面貌日益改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又有新发展。
一、工业
1986年,鸡西市工业生产实现了产值、销售收入、利税三个同步增长。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1.54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地方工业完成产值6.25亿元,比上年增长10%;完成销售收入5.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实现利税总额为5699万元,比上年增长10.5%。列入市考核的37种主要产品,有22种产品产量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89.43%。有1种产品被评为部优质产品,11种产品被评为省优质产品。有42种新产品投入批量生产,其中有22种达到了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市政府根据全市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市场需求,有重点地对地方工业进行技术改造,全市共落实技术改造项目55项,年末投入试生产的有26项,投产项目创产值1572万元、利税235万元。交通运输业有很大发展,公路货运周转量和客运周转量比上年分别增长6.6%和61%。全年完成铁路、公路分流量160万吨,比上年增长1倍。
二、农业
认真贯彻党的农村政策,继续完善农村产销合同订购制度,农村经济开始向专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1986年,农业生产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实现了一年受灾一年恢复,夺得好收成。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9100万元,比上年增长16.9%。农业总收入达到29181万元,比上年增长11.9%。粮豆薯总产量达到218951吨,比上年增长28.3%。蔬菜产量达到208566吨,比上年增长16.3%。渔业生产发展较快,水产品总产量为612吨,比上年增长19.5%。乡镇企业有较大发展,完成产值2.05亿元,收入1.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5%和14%。扶贫工作效果显著,全市已有60%的贫困户脱贫。
三、财政、贸易
1986年,鸡西市狠抓了流通领域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财贸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9911万元,比上年增长24.7%;支出完成10712万元(包括上级专项拨款),比上年增长39.2%。做到了收支平衡,略有节余。银行信贷部门在提供资金支持生产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86年,全市完成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7676万元,比上年增长22.3%。在充分发挥国营商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集体、个体商业都有很大发展,商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34.7%和45.1%。城乡贸易更加活跃,集市贸易成交额达6220万元,比上年增长12.3%。外贸出口有较大幅度增长,全市外贸出口总值达4320万元,比上年增长40.8%。主要副食品供应充足,猪肉上市量比上年增长32.8%,蔬菜上市量比上年增长13%。
四、基本建设和市政公用设施
基本建设计划执行情况较好,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3.13亿元,比上年下降3.5%。全民所有制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37亿元,控制在国家核定的规模之内。与上年比,生产性建设投资上升30%,非生产性投资下降14%。重点工程建设速度快、质量高,建筑工程优质品率为31.9%。有3项工程被评为省优质工程,10项工程被评为优良信誉工程。市政府年初确定的为全市人民办的“十五件好事”均按期完成,青龙山水源工程年末引水进城,铁西排水工程提前完工受益,63条背街巷道得到整治,鸡冠地区集中供热一期工程全部竣工,新增供热面积60万平方米。
五、科技、文教、卫生等项事业
1986年,鸡西市的科技、文教、卫生等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取得科技成果23项,其中达到国家级水平的2项,省级水平的6项,有9项科技成果获得显著经济效益。教育事业有新的发展,教学质量又有提高。小学及格率达96.3%;初中及格率达34.7%;高中及格率达38.7%。全市有979名高中毕业生考入全国各大专院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1986年新建校舍4600平方米,维修校舍8500平方米,小学二部率下降到4.4%。卫生事业继续发展,防病治病能力增强,全市10种法定传染病总发病率比上年下降17.2%,城子河区、恒山区成为全国计划免疫达标区。鸡西市在全省文明城镇建设竞赛中,获得第2组第2名。医疗设施不断增加,1986年建成市中医院大楼,新增加床位200张。体育事业有较大发展,在省六运会上,我市选手获5枚金牌、5枚银牌和10枚铜牌,取得了我市在历届省运会上的最好成绩。
六、人民生活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1986年,全市职工工资总额为49420万元,比上年增长24.1%。职工平均工资由上年的1160元增加到1434元,提高23.6%。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为876元,农村人均收入达46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9.9%。社会抚养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兴办敬老院25所,新建城镇社会福利院1所,收养人数有所增加。
七、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鸡西市经过认真调查、测算,在保证完成利税计划的基础上,采取了鼓励企业增产增收的让利政策,在全市地方工商企业中开展了“进档达标,争做贡献”活动。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企业内部的配套改革,各企业千方百计挖掘内部潜力,加强经营管理,积极消化不利因素,主动开展跨部门、跨地区的横向经济联合,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86年,参加这项活动的企业有60%实现了增产增收。地方工业企业多创利税702万元;粮食系统减亏2万元;供销社系统多创利税14.5万元;商业系统多创利税244万元。涌现出2个财政支柱企业,9个百万富翁企业,12个盈利大户企业。年末兑现政策后,实现了财政多收,企业多留。 (苗志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