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友谊县地处三江平原腹地,现有耕地150万亩,人口13万。友谊县(农场)的生产经营长期是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经济、单一的粮豆生产、单一的“封闭式”商品流通渠道,束缚了经济发展速度。1984年以来,对旧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进行了大胆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1986年,进一步加快了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
在农业生产方面,本着劳动、技术、规模三个效益一起抓的原则,完善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发挥了机械优势,先进农艺促进生产的发展,确保粮豆的高产稳产。1986年全县粮豆总产达153808吨,粮豆平均亩产148公斤,总产单产分别比上年增长22%和23%。
1986年,友谊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调整了种植业的结构,扩大了经济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植比例。全县种植经济作物12万亩,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同时畜牧业也有了较快发展,家禽、猪、鱼、黄牛等的饲养量都有显著增长。特别是奶牛从上年的1285头增长到1713头,渔业发展势头看好,全县已建成5个种鱼基地,养鱼水面已发展到3905亩。此外,貉、兔、麝鼠等新增养殖项目正在不断扩展。
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以本地资源为主体的加工业,如造纸、麦芽食品、罐头、皮革、服装等有了较快发展。到1986年末,全县已有工业厂家93个,比上年增加9.4%。全县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5000万元大关,达到5334万元,比上年增长18.8%。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得友谊县改变了单一生产经营的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农、林、牧、副、渔并举,种、养、加齐上的经济综合发展的新格局。产品还打入了国际市场,每年为国家创外汇650万美元。1986年全县国民经济总收入已达1.78亿元。 (高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