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地区农村经济和横向经济联合新发展
一、绥化地区农村经济获得五大突破
1986年,绥化地区认真落实省委“一年受灾,一年恢复”和要把绥化地区建成“两个先进地区”的要求,坚持“战胜困难,夺取丰收,全面振兴农村经济”的指导思想,动员群众,挖掘潜力,创造条件,增加投入,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两栽两化,一膜一攻”等先进技术,使全区农业生产获得了历史性的好收成。有五项指标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一是全区粮豆薯总产量实现新突破,达到80.8亿斤,其中粮豆总产75.6亿斤,比历史最高水平1984年的71.6亿斤,增长5.6%;二是农业总收入实现新突破,达到25.5亿元,比历史最高水平1984年的22.6亿元增长12.5%;三是向国家出售农副产品收入实现新突破。全区突破10亿多元,占农业总收入的41.4%;四是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新突破,达到12.4亿元,比上年的8.4亿元增长27.1%;五是农村人均收入实现新突破,平均每个农村人口收入377.3元,比历史最高水平1984年的369.4元,增长2.1%。之所以取得这些显著成绩,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第一,搞好科学布局。在种植业内部,全区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进一步调整了作物布局和种植比例。根据各地的自然优势、经营习惯和生产水平,因地制宜,适地适种,适当增加了粮食作物面积和高产高值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986年全区粮食作物比1985年增加了120万亩,达到200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0%;玉米、高粱等高产作物面积增加了156万亩。按照大农业的观点,我们又调整了各业的结构,大力发展了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生产,并制定了优惠政策,落实了扶持的措施,促进了各业的发展。
第二,坚持科学攻关。大面积推广了以玉米育苗移栽、水稻旱育稀植、小麦大豆规范化生产为主的先进农业技术。玉米育苗移栽在遇到严重低温冻害的情况下,保存面积仍然达到73万多亩,相当于1985年的6倍;水稻旱育稀植137万亩,是1985年的2倍多;豆麦规范化面积332万亩。各种作物高产攻关由1985年的20亩增加到300多万亩。在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的同时,全区狠抓了增加投入。1986年共使用化肥39.9万吨、农膜6700吨,投入农肥906亿斤,农业总投资达到4亿元。可以说,1986年是绥化地区新技术推广面积最大、投入最多的一年,也是见效最明显的一年。.
第三,实行科学领导。在整个农村经济的总体布局上,全区坚持了粮食生产、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同时规划、同时安排、同步发展的方针,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下力量抓了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在粮食生产上,全区坚持了常年抗灾夺丰收的思想,以防为主,因害设防。通过调整作物布局,趋利避害,实行洼地种洼田,旱涝兼治;每个生产环节都围绕促早熟作文章。同时,还落实了领导责任制,实行领导分片包干;落实了地、县两级机关部门包乡、村,各级干部包户责任制,包扶贫致富,包组织生产,包全面大上。春耕大忙季节,全区近万名干部下乡抓农村工作。1986年干部下乡人数之多、时间之长、效果之好,是近几年来所没有的,这对于夺取今年农业丰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绥化地区横向经济联合形成了五大特点
一是联合的规模不断扩大。绥化地区的横向经济联合是从1984年起步的,到1986年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引进设备上都有了新的突破。仅1986年,就签订经济技术协作项目435项,比1985年增加39%;引进人才298人,比1985年增加29%;引进资金2319万元,比1985年增加33%;引进设备648台(套),比1985年增加45%。
二是联合的内容不断增加。由原来单纯的物资串换、技术攻关发展到产品协作、原材料协作、来料加工等多种内容,促进了资源、资金、技术、人才、设备、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三是联合的范围不断延伸。由原来地区之内的同一种所有制企业和同行业的联合,发展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由县内的联合发展到县内外、地区内外、省内外、国内外的联合。到1986年末,全区已同全国19个省区、37个市、15所大专院校、32个科研单位、419个企业建立了协作关系。
四是联合的对象不断发展。由原来单纯生产领域的联合发展到生产与科技、生产与流通、地方与军工、工商、工贸和农工商之间等多种形式的联合。
五是联合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由原来松散的联合发展为半紧密和紧密的联合,特别是已经出现一些实体型联合;由临时协作发展为长期稳定的协作,1986年绥化地区和哈尔滨、大庆、大连、宝鸡、自贡五个地区签订了长期协作协议;由局部的联合发展为区域性的联合,参加了中部经济技术协作区;由一对一的联合发展为群体联合。全区已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分别加入了国内、省内各大企业群体。如肇东电缆厂已成为沈阳电缆厂第十七分厂。本区内部也以乳品等全国名优产品为龙头在同行业内组建起企业群体。
(李荫臣、刘凤岐、李 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