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松花江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松花江地区在1986年中,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均取得可喜成就。社会总产值达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工农业总产值达33.8亿元,比上年增长19.3%,相当于1949年的7.5倍,1965年的5.3倍,比1978年增长近89%。国民收入22.5亿元,比上年增长17.8%。
    一、农业获得特大丰收
    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松花江地区1986年农业总产值达17.5亿元,比上年增长24.6%,相当于1949年的4倍,1965年的3.2倍,比1978年增长47%,超过当年计划指标9.4%。
    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粮豆薯获得特大丰收。总产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达到59.8亿斤,相当于1949年的2.6倍,比大丰收的1978年增长13亿斤,比上年增长近20亿斤。其中粮食产量51.52亿斤,比上年增长48.5%;大豆产量达6.9亿斤,比上年增长18.2%。当年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9.4亿斤,相当于1949年的3.8倍,比1978年增长27%,比上年增长44%。1986年,米、稻、豆生产取得了大面积高产的规模效益。双城县100万亩玉米亩产达到960斤,方正县20万亩水稻亩产达到900斤,宾县20万亩大豆亩产达到300斤。“旱改水”是全区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的重要特色。1986年,水稻面积发展到180万亩,接近全省水稻总面积的30%;总产量达到14.7亿斤,占全省水稻总产的30%,比上年增长38.9%。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1986年农村产业结构获得进一步调整。全区农业社会总产值达32.7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32%;建筑业比上年增长18.7%;运输业比上年增长60%;乡镇企业比上年增长35.9%。全区农业净产值15.8亿元,占现价农业总产值的67.6%。农业劳动生产率2310元,比上年提高25.4%。粮食商品率达到50%。
    二、工业取得新突破
    1986年,松花江地区地方工业生产取得新的突破。实现总产值16.3亿元(含省属、村办及城乡个体工业户),相当于1949年的98倍,1965年的16倍,1978年的2.7倍,比上年增长14.1%,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利润超过历史最好水平,达到1945万元。地区以下工业总产值10.3亿元(不含村办及城乡个体工业),比上年增长10%。村以下工业完成产值2.52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城镇个体及合作工业完成产值2.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倍。
    1986年,松花江地区地方工业生产内部结构继续保持稳定(不含村办及城乡个体企业)。轻工业产值7.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2%;重工业产值6.01亿元,比上年增长6.4%。轻工业生产发展速度仍快于重工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在1985年有4种产品被评为“国优”、12种产品被评为“部优”、92种产品被评为“省优”的基础上,1986年,又有1种产品被评为“国优”,17种产品被评为“省优”。有些产品远销日本、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横向经济联合在上年基础上又有较大发展。1986年,已和26个省、市、自治区的部分地县建立了经济技术联系。全年共签定成交项目923个,引进资金4545万元,引进设备643套,开发新产品138种,救活企业31个,新增产值15593万元,利润1743万元,税金561万元。
    三、城乡市场繁荣活跃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商业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全区城乡市场繁荣活跃,购销两旺。1986年,全民所有制商业国内纯购进总值为9.1亿元,比上年增长36.6%。其中农副产品采购6.37亿元,比上年增长58.8%,省内工业品购进1.6亿元,与上年持平。社会商品零售额为17.3亿元,相当于1949年的44倍,1965年的7.2倍,1978年的2.6倍,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城乡居民消费品零售额13.1亿元,占75.7%,比上年增长7.4%;社会集团消费品零售额1.8亿元,占10.4%,比上年增长31.9%。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2.4亿元,占13.9%,比上年增长18.2%。上述表明,城乡居民用于消费的购买力占绝大比重,农民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购买力也有很大增强。城乡商业网点,又有大量增加。全区国营、集体商店已达840个,比1978年增长45%,比上年增长3%。职工已达9万人,相当于1945年的14倍。个体商店已达3万个。一个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的商业网络已在全区形成。
    四、社会事业持续发展
    经济建设的发展,推动了全区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兴旺。1986年,全区科研成果显著。共推广省内外技术成果130项,完成技术改造项目64个,增加产值1064万元,增加利税137万元。文化事业健康发展。1986年,文艺演出760场,观众21.6万人次;举办各种展览、讲座和群众文化活动471次,活跃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步普及,普通中学由上年的263所增加到291所,招收新生比上年增加1188人。卫生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医护技术人员由上年的9846人增加到9995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由上年的381人增加到396人。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展开。1986年,在参加全国滑雪、举重比赛中,获银牌三枚,铜牌二枚;参加省级比赛中,获金牌27枚,银牌27枚,铜牌19枚。全年举办各类体育运动会509次。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运动员达109957人。广播事业亦有新进展。电视发射台、转播台由上年的43座发展到45座,全年发射总时数由上年的29650小时增加到30450小时,电视覆盖率达到89.8%。农村有线广播普及率达到90%。
    五、人民生活有较大幅度改善
    1986年,农民人均收入437.7元,比上年增长38.2%;职工平均工资1022元,比上年增长15.5%,排除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实际平均工资增长9.5%。
    城乡居民储蓄大幅度增加。1986年,储蓄总额达5.97亿元,比上年增长33.8%。其中城镇居民储蓄3.25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农村居民储蓄2.72亿元,比上年增长42.3%。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上年的4.5平方米增加到5.4平方米。自来水供水总量由上年的170.1万吨增加到628.2万吨。
    城乡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开支大幅度增长。1986年,卷烟增长16%,酒增长11.8%,服装增长9.5%,电视机、录音机增长32%,洗衣机增长32%,电冰箱增长43%。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加强,全区有敬老院164所,抚养老人4644人。全年下拨救灾资金751万元,比上年增加166.5万元。 (管正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