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口岸城市建设的新发展
黑河,作为一个口岸城市已初具规模。1986年又有很大发展。
黑河市是一个工农业并进的边境城市,全市现有工业企业136个,其中国营企业72个、集体企业50个、乡镇企业14个。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企业21个。拥有煤炭、采金、发电、建材、机加、氧气、针织、毛纺、陶瓷、皮革、印刷、食品等十多个以国营为主的工业门类,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横向经济联合取得了可喜成果。1986年达成实质性协议35项,引进资金137.5万元,引进各类人才46人;先后与6大城市、8大企业、6大科研单位、2所大专院校建立了协作关系;67个企业从事跨行业产品生产,47个企业兴办了第三产业。已有26户工交企业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增加了木圆棒、新型锅炉、里子毡、双速水泥电钻等十几种新产品。1986年工业总产值实现5914万元。比上年增长13.6%,工业生产出现了趋向协调发展的好形势。在狠抓扭亏增盈的同时,加强了企业管理,产品质量明显提高。除涌泉牌都柿酒继续保持省优外,百岁牌奶粉又跨省优行列;轮胎翻新里程试验又获全省第二;亚格达酒、讲义夹、京式帽等产品均获地优称号。卫生筷子、芟刀、电圆锯等产品远销日本和非洲,精装都柿酒、都柿糖、全脂速溶奶粉获省优质产品称号,畅销于省内外。全市22种主要产品的优质品率达40.9%。新开发贴面瓷砖、珍珠岩、抛光机、“801”涂料、清毒液发生器等24种新产品。1986年专群结合共产黄金4179两,创建国以来最高水平。
黑河市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市县之一。为适应对苏出口的需要,国家在这里建立了大豆生产基地和黄牛生产基地。
交通事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公路为主体的交通运输网。境内现有干线公路3条,全长336公里;拥有乡镇公路10条,全长503公里,基本达到乡乡通公路,村村相连接。1986年公路货运量9.7万吨,客运量98万人次。黑龙江航运黑河港口货物吞吐量达8.3万吨,客运量9万人次。民用航空客货运输,已经正式开始营运,北黑铁路即将通车。
对外贸易和商业都有发展。1985年边境贸易恢复,1986年直接对苏联出口大豆540吨。同时,积极组织货源,出口产品从上年的7种增加到12种。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完成10374.8万元,有史以来第一次突破1亿大关。
文教事业也有很大发展。城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第4次获省评比第一名;教学质量又有新提高。1986年被大中专院校录取339人,取得了多年来少有的好成绩;职业技术高中被列为全省首批甲级中学。体育工作有突破性进展,在省第六届全运会上获6枚金牌、1枚银牌、5枚铜牌,同时获得了黑龙江省冰雪运动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无线调频台1986年末试播成功,填补了我市无线广播的空白;创省级文明单位16个、地区级1个;已有50%以上的农村人口吃上了自来水,获全区评比单项第一名。
城市建设方面,1986年有计划、有步骤地重点改造和建设了市区内8.7平方公里的道路、供水、排水、排洪、供电、电讯、供热的平整土地等项工作。新建扩建了市区4条永久性混凝土马路,初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兴建了造型新颖、结构先进、美观大方、宽敞明亮的多功能楼房50多座;市内路灯安设300多盏;整修了沿江公园和王肃公园的内部设施;加强了城市绿化工作,全年共植树1403株垂柳,街道两侧修建3000多个花坛,城市园林绿化面积40.5公顷。1986年全市全口径施工项目102项,建筑面积11.96万平方米,总投资3062万元,改造和建设4片小区。
城乡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提高。1986年全市职工总数388万人,平均每一职工赡养人口(包括本人)2人,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1296元。人均储蓄538元,年末市区人均居住面积5.7平方米。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等高级消费品已进入城乡人民家庭。全市电视机普及率达到87.5%,平均每4人占有一台电视机。
旅游事业不断发展。1986年,复建的古遗址和风景区有4处可供国内外游人参观。古城爱辉旅游区是中俄《瑗珲条约》的签订地,是我国北部清代抗俄历史古城,是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新城遗址有魁星阁一座,它是1900年被沙俄侵略者焚烧的瑗珲古城唯一幸存的建筑物,1945年曾被炮弹洞穿,1981年重新修建,1975年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此建爱辉展览馆,现已接待国内外旅游参观者14.6万人次。还有:额泥河水库旅游区、新生旅游区和大黑河岛风景区,吸引着各地游人,并在不断开发建设之中。 (刘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