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麟烈士遇难40周年
1986年3月9日是李兆麟将军遇难40周年,《黑龙江日报>发表陈雷、王明贵、张瑞麟合写的纪念文章《忆李兆麟将军》。
李兆麟原名李超兰,化名张寿篯,于1910年出生在辽宁省辽阳县。青少年时期就以“运思出奇、横扫千军”的报国抱负于1931年离开家乡,到北平参加了抗日救亡活动。
1932年春,李兆麟随共产党员冯乃革(冯基平)返回东北,在辽阳一带组织第二十四路抗日义勇军,积极开展武装抗日斗争,并建立了“反帝大同盟”、“少年先锋队”和“妇女会”等群众反日组织。同年5月,李兆麟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随后,受党组织派遣在本溪煤矿搞工运工作。
1933年8月,李兆麟来到中共满州省委所在地—哈尔滨,在满州省委负责军委工作。不久,便到农村去组织抗日武装,建立珠河根据地。曾担任过珠河游击队副队长,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政委等职,同著名的抗日将领赵尚志一起攻宾州,袭五常,鏖战在哈东地区。
1935年1月28日,哈东支队扩编,李兆麟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团政治部主任。1936年1月,李兆麟随三军主力部队到达汤源县境。根据《八一宣言>精神,北满抗日部队成立了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后改称北满抗联总司令部),李兆麟为总政治部主任。此后,他以联军总政治部主任、六军代理政治部主任和三、六军留守处主任的身份留守汤旺河,担负起建立三、六军后方军事根据地的任务。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李兆麟回到三军兼任政治部主任。他领导部队积极开辟三江平源游击区,并协助中共富锦县委及许多抗日救国会、妇女会和儿童团等开展抗日活动,使这一地区的抗日斗争出现了新局面。
1939年,李兆麟被选为北满省委常委,任组织部长,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及总指挥部总指挥。1942年7月,东北抗联被编入苏联远东红旗军独立第八十八旅(后称教导旅),李兆麟为政治副旅长。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李兆麟率抗联干部经牡丹江到达哈尔滨后,立即建立起东北抗联办事处。10月1日担任了新成立的滨江省政府副省长和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会长。他是我党的哈尔滨市委委员、松江省工委委员和北满分局委员。进城后,李兆麟仍保持着共产党员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优良作风。同年底,国民党“接收”大员来到哈尔滨。李兆麟做为我党和群众的代表,无情地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阴谋。穷凶极恶的国民党反动派策划了多种谋杀李兆麟的方案。李兆麟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并在1946年3月8日,哈尔滨各界妇女召开解放后的第一个“三八”节庆祝大会上发表了与“接收”大员针锋相对的、激动人心的讲话,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就在他讲话的第二天,3月9日下午,民族英雄抗联的卓越领导者李兆麟被国民党特务分子暗害。同年8月15日,松江省和哈尔滨市人民把李兆麟的遗体安葬在哈尔滨道里区的一座公园内(后改名为兆麟公园),墓碑上镌刻着“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之墓”。李兆麟烈士的历史功绩,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 (江 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