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石油化工企业改革不断深入
1987年黑龙江省石油化工企业,在深化改革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各企业在坚持“两权”分离,在不改变所有权的前提下,分别实行了招标承包、入股分红、租赁、集体或个人抵押承包等多种承包经营形式,加快了改革进程,增强了企业活力。哈尔滨化工六厂实行企业全员租赁制后,生产稳步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由1986年亏损39.6万元,转为盈利20万元。鹤岗市化机厂原亏损8万元,个人租赁后,仅4个月时间,扭亏为盈。省直属企业都分别实行了包死基数超额分成、上缴利润超额分成、亏损包干等办法,搞活了企业,扩大了经营自主权。
企业内部机制改革不断完善。全省地方石化行业预算内97户全民所有制企业,有82户实行了厂长负责制,确立了厂长在企业的中心地位,企业的法人代表,对企业全面负责,出现了决策快、指挥灵、效率高的新局面。随着厂长负责制的贯彻实施,对企业内部的机构设置、缩减非生产人员、干部制度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特别是在分配制度上,打破了“铁饭碗”,实行了计件工资、岗位工资、结构工资、效益与工资挂钩等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有效.地调动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黑龙江化工厂与市政府鉴定5年“两保一挂”承包经营合同后,在内部实行“层次结构”工资制,体现了多劳多得,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工人普遍反映“按工作好坏拿工资,心情舒畅”。牡丹江市石化局对57个车间分别实行了产、供、销一条龙,成本包干,联产联利计酬计奖的办法,调动了一线人员的积极性,使全局的生产、效益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
通过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亿元,比1986年增长13.5%;利税3.04亿元,比1986年增长27.7%,创出了历史最好水平。 (唐盛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