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工业改革有新发展
1.进一步完善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1987年承包的基础上,1988年全省43户冶金企业及直属公司、院、所全部与省签订了承包经营合同,并延长了承包期限,根据企业的经营实际情况,相应地增加了承包内容。有20户直属企、事业单位的承包合同由1年改为3—4年,在承包的内容上,增加了企业的技术改造,还贷、发展后劲等具体的指标和要求,初步克服了企业承包以后出现的短期行为,为冶金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引入了竞争机制。在调查研究、摸底的基础上,省厅对黑龙江省冶金研究所、省冶金设计规划院和小岭钢铁厂3家实行了招标承包、公开聘任经营者的试点。这3家单位通过内部的改革,年底均实现了承包的目标。在一些中大型企业内部,也实行了对分厂厂长和车间主任的招标聘任制的试点。西林钢厂对长期以来质量差、经济效益不好、管理落后的铸造车间实行了厂内的公开招标,收到明显的效果。
3.引入了风险机制。在一些实行了内部招标承包单位,试行了风险抵押,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经营意识。帽儿山钢铁厂在年初试行了全员风险抵押,共交抵押金26万元,哈尔滨钢铁公司按分工责任的轻重、风险的大小,把抵押金分成了5个档次,全公司共交纳抵押金45万元。齐齐哈尔钢厂把风险机制和竞争机制引入了二级分厂,把总厂的压力和动力科学地分解到各分厂,把总厂的风险变成分厂的风险,把厂长一个人的风险变成所有经营者和全体生产者的风险,真正使职工、分厂、总厂命运相关,融为一体,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4.企业内部的配套改革进一步展开。在领导体制方面,全省冶金企业全部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不少企业减少领导职数,精干了党群部门,合开了一些行政科室,精简职能管理人员,充实基层,初步解决了企业中机关臃肿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劳动制度改革方面,许多冶金企业实行了劳动优化组合。西林钢铁厂在主要的生产分厂实行了双向优化劳动组合制,效果很好;哈尔滨轧钢厂在厂内建立了厂内劳务市场,妥善安置了富余人员。在分配制度方面,原来省属的17户企业中,有10户实行了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明确了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
5.开展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在开展企业内部配套改革的同时,一些单位开展了企业间的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省冶金工业厅先后下放了13户直属企业,为开展横向联合、优化组合创造了条件。先后组建了哈尔滨、鸡西、双鸭山、牡丹江等4个钢铁公司。哈尔滨钢铁公司兼并、联合了哈市的10家企业,扩充了127万平方米的场地,增加建筑面积22.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净值5755万元,为发展哈尔滨市的钢铁工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鸡西冶金公司与首钢联合,引进了资金、设备和技术,加快了改造的步伐。同时他们还兼并了3户亏损企业,并在半年之内扭亏为盈。
企业的深化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冶金工业的发展。到1988年底,全省冶金工业总产值第一次突破了9亿大关,完成9.24亿元,比1987年增长了13.37%;列入国家重点考核的10种产品产量有8种超额完成了年计划。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连续5年实现了产值、利税和上交利税的同步增长,全省预算内冶金企业,除1户为政策性亏损外,第一次实现了全部扭亏。节能降耗重点抓的9种26项消耗指标中,有42项完成了国家计划,23项好于1987年;在7项主要消耗指标中,有6户比1987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重点考核的15项产品质量指标中,稳定提高率为100%;44种上报受检产品的1119个项目,抽查合格率为100%。 (徐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