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我省气候评价
1988年全省气候特点是,气温偏高,年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0.5℃,≥10℃活动积温平均为2532.6℃,比历年多202.8℃。降水偏多且分布不均,前期西多东少,后期西少东多。全省降水量比历年平均多达1成,齐齐哈尔市比常年偏多5成。日照偏少,平均日照时数为2495.7小时,比常年少100小时,但年内未出现严重寡照天气。全年大风日数偏少。
1988年全省灾害性天气较多。主要有内涝、暴雨、伏旱、冰雹等。由于1987年秋季底墒较大,1988年4—5月降水量偏多,形成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大范围春涝,面积达5000多万亩,其中明水地块1400万亩,造成麦播和大田播期拖后。7—8月西南部和中部地区20多个市县出现夏涝,麦收受到一定影响。7月底至8月中旬,东部地区出现高温伏旱,牡丹江市日最高气温达34.4—37.3℃,≥30℃日数持续12天,干旱无雨。佳木斯市、牡丹江市少雨6—7成。其中,部分县市总降雨量仅为35—50毫米,旱象持续到8月20日,使部分农作物底叶干枯,大豆落花掉荚,影响作物正常生长。6—8月全省出现60次暴雨天气,其中70%出现在松嫩平原。巴彦县一次降雨量为176毫米。8月20—22日,有12个县市暴雨成灾。大庆油田部分机器、油井被水淹泡,造成停产。大庆、安达、林甸、肇源、肇东5市县水淹耕地210万亩,其中绝产90万亩。8月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较大汛情。8月17日前后,嫩江出现洪峰,齐齐哈尔站达到建国以来第二高水位(148.48米)。1988年全省共出现冰雹天气21次,6—8月冰雹次数比上年同期少36次,雹灾面积为420多万亩。今年风灾不重,无龙卷风发生。 (李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