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我省制糖工业生产又出现高峰

 近10年来,黑龙江制糖工业生产曾出现两次高峰,分别为1983年和1988年。1989年,全省制糖工业在甜菜种植面积大幅度下滑、自然灾害严重的情况下,仍取得了甜菜加工量、食糖产量、实现利润是我省糖业史上最多一年和亏损额是80年代以来最少一年的好成绩。突出抓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全力抓好甜菜种植。一是加强甜菜生产组织工作。省制糖工业公司制定下发了《甜菜生产方案》、《甜菜生产栽培技术要点》《纸筒育苗操作规程》,同时组织3300余人分赴甜菜产区指导种植并两次发出防治病虫害的预报和防治办法的通知。二是实行倾斜政策,调动农民种植甜菜的积极性。每吨甜菜实行价外补贴20元,继续实行种子半价、拌种农药免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落实农肥挂钩,增施化肥。三是宣传高产经验,推广新技术。1989年全省推广纸筒育苗移栽甜菜面积达到7万亩,比上年增加6万亩;高产攻关田73.9万亩;稀土微肥面积114.6万亩,普遍地采用农药拌种和在部分地区试用增产菌,效果都比较明显。四是合理调整原料产区,并对哈尔滨市和兰西县甜菜种植区作了明确划界。较好地理顺了甜菜区划,使原料与加工的布局比较合理,又缓解了铁路运输紧张的局面。这样,在干旱严重、80%地块受灾的情况下,1989年仍取得收购甜菜340万吨,全省平均亩产926公斤,甜菜含糖17.27%的好成绩。
    2.全理安排制糖生产。一是适时起收甜菜,推后糖厂开机时间,与往年比均推后10天左右。既延长了甜菜生育期,又减轻了上个糖期食糖在库积压的负担,并为下年初生产储备了原料。二是组织均衡加工。因甜菜原料不足,决定停开安达、巴彦两个糖厂,将甜菜分别集中到阿城、哈尔滨糖厂就近加工,这样可增加宏观效益400万元左右。三是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组织各糖厂开展首月生产“优胜杯”、质量升级“晶花杯”、企业升级“振兴杯”的三杯竞赛活动,使一大批后进企业赶了上来,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共产糖58.8万吨,比上年增长64%;产颗粒粕22.84吨,比上年增长70%;产酒精3.03万吨,比上年增长45%,主要产品产量均创历史最高记录。
    3.积极组织扭亏增盈。一是帮助百万元以上的盈亏大户解决贷款,清理积压物资,争取财政退库,松动资产,保证生产。并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帮助分析研究扭亏增盈的路子,制定扭亏增盈的措施,促进提高经营管理和生产水平。二是根据省轻工业厅与省财政厅签订的1989年制糖工业实现利润3282万元,亏损额1030万元承包责任制规定的指标,组织各厂进行分解,全面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严格考核,严格奖罚。到年末,实现利润超过承包指标423.1万元。三是积极改革销售体制,协调沟通销售渠道。制定了食糖销售计划,由糖厂直接对三级站和用糖企业,减少了流通环节和周转费用,全年销售食糖50万吨,增加效益近5000万元。四是合理调整价格。将食糖价格争取到较为合理的商业调拨价和批发价,计划外食糖售价在最高限价范围内放开,并实行砂、绵糖同价,解决了多年未获解决的难题。为防止糖蜜外流,经省物价部门批准,将糖蜜价格由每吨320元提高到430元。又将酒精价格提到每吨2860元。年末统计,省县属24家糖厂,盈利企业16户,盈利5037.1万元,亏损企业8户,亏损1332万元,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3705.1万元,比上年增长26.5%,完成工业总产值6.7亿元,比上年增长50%,出口颗粒粕20万吨,创汇2000万美元。全年上缴税金3880.1万元,向农民让利补贴6400万元,为国家增加了收入,同时也使农民得到了实惠。 (姚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