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概述
1989年,哈尔滨市坚定不移地贯彻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努力克服经济工作面临的资金、能源、原材料、运输“四紧困难”,特别是旗帜鲜明、坚决果断地制止了春夏之交一度出现的动乱,适时地开展了“抢时间、补损失、做贡献”活动,使损失减少到了最低的程度,保持了政治稳定、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都有较大发展。
一、社会需求得到初步控制,流通领域秩序好转。全面清理在建项目,先后分4批停缓建46个项目;压缩投资5.6亿元;集中财力物力保证了21个重点工程按计划完成。市属全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1亿元,没有突破控制规模。基本控制了滥发奖金、补贴和实物;社会集团购买力控制在国家下达的计划内。全面整顿流通秩序,撤、并、降各类公司1297个,占原有公司的40.6%;整顿了国营、集体批发市场,市场秩序得到改善。
二、实施“383工程”取得成效,物价涨幅明显回落。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78.4亿元,比上年增长11.9%;“383工程”中由哈市生产的肥皂、火柴等64种日用工业品,满足了市场需要;粮、菜、盐、油和其他生活日用品数量充足,保证了供应。物价涨幅度由1月份的28.7%回落到12月份的4.3%,全年平均为16.2%,比上年下降4.5个百分点,物价指数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是较低的。
三、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工业生产在困境中有所增长。根据优势发展战略,从调整产品结构入手,扶优限劣,“三高”产品和十大拳头产品大部分有所增长。企业改造步伐加快,全年安排4.5亿元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有130个项目投产见效;“七五”计划安排的81个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基建、技改项目,到1989年底已完成19.8亿元,企业后劲有所增强;通过技术改造,医药行业总产值在国内同行业中已由第6位跃居第4位,粮食企业工艺设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基础工业建设得到加强,哈尔滨发电厂和哈尔滨热电厂通过扩建改造,新增发电能力14.6万千瓦,18户企业自备电站发电能力达到11万千瓦;哈尔滨钢厂搬迁改造一期工程竣工试生产,结束了本市不能用大型设备冶炼特种钢的历史。坚持了以稳定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深化以厂长负责制、工效挂钩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内部配套改革。从打基础和抓提高入手,加强企业管理,促进了企业升级。哈尔滨锅炉厂、东北轻合金加工厂获国家一级企业称号,16户企业获国家二级企业称号,获国家质量管理奖的企业有3户,获部、省、市质量管理奖的企业35户,获各级优质产品称号的386项。特别是四季度在全市开展“稳定经济、争做贡献百日竞赛”活动,遏制了9月份以来出现的生产速度下滑过猛的势头,对稳定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市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6%。
四、农业基础建设得到加强,大旱之年夺得较好收成。通过各种渠道全年安排农业资金2.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化肥、农膜供应量分别增加10%和8.8%;更新大型拖拉机120台(套)。重点治理了孟家、对青、向阳等涝区,治理易涝面积30多万亩。开发利用沼泽地、废弃地2.7万亩。呼兰县被评为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推广实用新技术22项,实施“丰收计划”100万亩,城乡协调发展总体规划开始实施,合作项目已达271项,开发生产项目130项。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战胜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粮豆薯总产量达7.2亿公斤;蔬菜商品量3.55亿公斤,满足了市场需求;蛋、奶自给有余,鱼、肉等副食品生产也有一定发展,造林11万亩,超过计划6%;乡镇企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5.8%。
五、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增强。完成了7个城区分区规划和283个村屯规划的编制任务。城市建设“37143工程”全部按计划完成:3项供水工程中的三水厂、平房供水加压站工程完成了计划进度,二水厂扩建后形成日取水50万吨能力。7片危房棚户区改造取得显著成效,15777户动迁居民喜迁新居;全市城乡住宅建筑面积竣工200多万平方米;城区人均居住面积由5.35平方米增加到5.5平方米。哈依煤气工程达到计划进度要求。建成公滨路立交桥等4座桥梁。幸福路等3条道路按期交付使用。改造了哈尔滨火车站和三棵树站前广场。松花江哈尔滨段城区26公里“沿江一条线”工程,防洪能力达到百年一遇标准。加强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了道里、南岗、道外三大中心区为主的大中小配套的商业网络骨架。年末电话机数达12.7万部,程控电话装机容量占62%。市容环境卫生有所改观,被省评为城市建设管理先进城市。
六、对外开放有所突破,出口创汇持续增长。开放了直接与苏联通航的松花江哈尔滨港和哈尔滨航空港口岸;与西班牙、新西兰等1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贸易关系。全年出口创汇完成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对苏贸易完成4400万美元,增长80.8%。全年利用外资3687万美元,增长1.9倍。签订工程承包合同金额1954万美元,增长4.4倍;输出劳务人员增加61%。
七、财政收入稳步增长,金融形势紧中趋缓。全市财政收入完成16.2亿元,为年计划的105.6%,比上年增长15.8%,其中工商税收增长17.4%;财政支出完成12.6亿元,为年计划的94.2%。全年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全年银行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00.9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各项贷款余额128.4亿元。全年松动资金15.2亿元,货币净回笼13.5亿元。
八、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文教卫生事业有新发展。深入开展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育以及群众性的“三文明”竞赛活动,收到较好效果。“扫黄”取得显著成效,文化市场管理得到加强。儿童剧《少年周恩来》、话剧《蛾》在首届东北地区话剧节上获6个一等奖;音乐剧《山野里的游戏》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举办了首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和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文艺汇演。一批文学作品在全国评比中获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有新的发展。在全国重大体育比赛中获金牌54枚;冰雪节活动有所创新。全年安排教育事业费1.22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新建翻建市区中小学校舍34所、4.7万平方米,翻建改造了农村中小学危房161所、7.7万平方米。新增医疗床位1092张,市急诊急救无线电通讯网初具规模。预防保健工作得到加强,获全国“灭蟑螂先进城区”称号和全省卫生工作第一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29‰。
九、科技兴市思想开始深入人心,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果。组织攻关和推广应用新技术101项,开发新产品700项,实施“星火计划”46项;授权专利124项;发展23家高新技术企业;获全国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星火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24项。
十、强化了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安全工作有新的进展。组织实施了整治社会治安的“530工程”,初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破获了一批重特大刑事案件,严厉打击了严重刑事犯罪分子;开展除“六害”斗争,遏制了社会丑恶现象的蔓延。20项重大隐患有18项初步得到治理,全年未发生重特大事故。 (薛宝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