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鸡西市出现社会经济相对稳定的“小气候”

  “七五”计划四年来,鸡西市进入了建市以来经济形势最好,社会事业发展最快,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最佳时期。基本实现了企业自身发展、经济发展与财政实力增强,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小气候”。其主要标志是:一、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效益大幅度提高。198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和地方工业总产值,分别比1985年增长33.4%和46.7%;地方工业利税实现了四年翻一番。产业结构明显改变。全市地方工业产值和非煤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经超过一半以上,分别达到59.2%和52.4%。煤炭、电力、焦炭、石墨、钢铁等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村商品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以蔬菜、猪禽、粮食生产为重点的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全面发展的新格局。4年间,农村社会总产值和人均收入分别以20.3%和11.7%的幅度递增。二、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社会各项事业空前发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大大增强。“七五”期间,在全市财政较紧的情况下,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979万元,相当于建市以来城建总投资的73.7%,是建市后前28年的2.8倍。为群众办了50多件大事,困扰全市居民多年的行路难、吃水难、排水难、就医难、就学难、住房难等诸多问题得到很大的缓解,城市面貌从根本上有了较大的改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各业的发展、完善,加大了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增强了鸡西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为鸡西市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三、城乡市场繁荣活跃,物价相对稳定。以蔬菜、猪禽生产为重点的农村副食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可年产蔬菜1亿公斤左右,基本满足市场需求;商品肉近400万公斤,已超过全市年供应量的1/3;商品蛋370多万公斤,自给有余;产鱼100万公斤左右,丰富了市场。同时,牛羊等其他畜牧业生产基地和烤烟、果树等基地建设也有了较大发展。以国合商业为主导的多元化市场体系已经形成,市场繁荣活跃。1986年以来,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平均以15.2%的速度递增。通过认真实施“383工程”,在保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有效地控制了物价的涨势,使鸡西市成为全省物价涨幅最低的城市之一。四、地方财政收入不断增加,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1989年的财政收入比1985年增长1.5倍,实现了4年翻一番。地方财政实力的壮大,使鸡西市不仅还上了城市建设中近3亿元的历史欠帐,而且增加了对教育、科技投资和人民生活的补贴,进而促进了鸡西市经济的发展和振兴。五、技术改造效果显著,经济发展充满后劲。经过几年的努力,骨干企业已经形成。自1986年以来,鸡西市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项目,联营、联合和增加财政投资,对重点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挖潜、革新和改扩建,共投资17763万元,安排181个技改项目。现在,已经有149个项目投产,新增产值1.81亿元,利税4084万元。在市区预算内企业中,骨干企业的产值、利税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23.8%和41.2%,分别达到74.3%和95.3%。鸡西市以冶金、化工、建材、轻纺、机械和煤炭工业为主体的地方支柱企业群体已经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正在进行的柳毛万吨石墨选矿、万吨石墨电极、15万吨小钢联以及硅线石制品、洗煤等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近3亿元,明年将陆续建成投产。到1992年全部形成生产能力,年创利税可达2.5亿元到3亿元,即在1985年的基础上可实现7年翻两番。 (毛宪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