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地区对苏边境经济贸易持续稳定发展
1989年,易货贸易规模继续扩大。全区与苏方签订进出口合同21456万瑞士法郎,比1988年增长1.1倍;实现进出口总额8240万瑞士法郎,比1988年增长3倍。
合资合作和“三来一补”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全区与苏方签订实质性和意向性的合同、协议40项,其中:已实施合资合作项目1项,即由黑河地区与苏联阿穆尔州旅游局合资合作在苏联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建中餐厅一座;来料加工项目4项,即木质波形瓦、皮革鞣制、布鞋、童装加工。劳务输出有了较快发展。续建苏联阿穆尔州旅游者宾馆、州立医院和布拉戈维申期克市话剧院内部装修工程;承揽苏方森林采伐、农业收获、医疗服务和米哈伊洛夫区六项建筑工程等劳务任务,共输出各种劳务人员1282人。
1989年,黑河地区为稳定发展对苏边境经济贸易,突出抓了以下工作。
第一,以贸易为先导,以经济技术合作为重点,全面推进对苏边境经贸发展。抓住多签约、多过货两个环节,不断扩大易货贸易的规模和领域。利用苏联调整外贸政策后更多企业拥有对外经营权的有利条件,积极寻找贸易伙伴,从1988年的12家增加到近百家,出口产品品种发展到500余个,进口产品由化肥、水泥、钢材、木材扩大到民用五金和日用消费品。在认真组织冬季冰上汽车运输和夏季水上航运的同时,开通了汽车货物轮渡运输,提高了履约率。本着方便合作、由易到难、摸取经验、稳步发展的原则,逐步把对苏边境经贸的重点转向经济技术合作,利用苏方原料和我方加工能力的优势,开展来料加工;从苏方劳务缺乏、我方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状况出发,大力组织劳务输出;针对双方产业结构具有互补性的特点,积极探索建立合资合作企业。此外,还开展了设备引进互作,解决了生产急需。
第二,立足区内,联合各方,保证对苏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的顺利进行。在易货贸易方面,立足于发展本地出口产品的生产,同时积极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以合作为基本形式,辅助实行买断制、代理制、代办制等多种联合形式,与省内外生产厂家建立各种形式的供货关系,保证对苏易货源。在对苏经济技术合作上,立足于发挥区内现有经济技术能力,同时积极寻求国内的经济技术联合,既与联合方共同兴办与苏方合作的中、中、外企业,也支持联合方与苏方合作开办中外合资合作企业;欢迎各方来黑河地区承建各种开发性项目和为对苏经贸服务的项目。行署制订了鼓励国内外人士参与对苏经贸合作和综合开发的优惠政策共八项四十二条,在哈尔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扩大了黑河的知名度,进一步增强了在联合中的吸引力。
第三,加强管理,及时整顿,努力建立对苏边境经贸工作的良好秩序。通过整顿,健全了边境经贸管理规章和制度,强化了边贸企业的价格管理、合同管理和进出口商品管理,全面加强了对出境人员、交通运输工具、进出口货物及运输和港区、码头、通道管理。认真整顿了边贸企业,既解决了多头对外的混乱问题,又扩大了易货贸易的渠道。设立了边境经济贸易管理机构,完善了边境经贸管理的监督机制,强化了口岸、外事、检查、检验单位的管理职能,维护了对苏边境经贸工作的良好秩序。 (佟伟来 孙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