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1990年我省横向经济联合进展迅速 

据全省17个地市(含3个县级市)和省森工总局、农场总局、三江平原农业开发建设总公司的统计,1990年全省共签订各种经济技术协作合同(协议)2692项,实际完成1679项;引进省外资金3.3亿元,在省内融通资金2.16亿元。通过横向经济联合新增工业产值12.5亿元,新增利税1.7亿元。
    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1989年《第三号令》,基本实现了省际物资协作的宏观管理。1990年全省在85%的地、市和80%的县相继成立了由主管市长(专员)、县长任组长的物资协作领导小组。多数地、市、县设立了物资协作办公室,制定了物资协作管理办法,理顺了主要物资协作关系,实行了物资协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在全省建立了以政策导向、管理规范、计划指导和统计检查分析为主要调控机制的物资协作宏观管理体系,广泛开展了以发挥资源优势和补短补缺为重点的物资协作。据统计,1990年全省完成物资协作总金额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协出物资总金额8.7亿元,协进物资总金额为4.5亿元。
    引进资金增加投入,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三江、松嫩平原的开发和改造中,引进的资金占有明显比重。已拿到手的重点项目资金可使129万亩中、低产田提高一个地力等级,增产粮食6450万公斤。开发能源、原材料、优势资源和出口创汇项目实现后经济效果显著。据统计,这类投资全省共46项1.64亿元,占引进省外资金总数的49.7%。鸡西市的4个重点项目,当年引进资金5899万元,项目投产后可年增带钢能力15万吨、洗精煤能力8万吨、石墨能力4000吨、石墨电极能力1万吨,年增产值1.6亿元,利税7900万元。
    在省外建立短缺原材料供应基地有进展,为发展经济积累了后劲。海林钢铁厂在辽宁省本溪市南芬区投资300万元,建成了年供10万吨铁精粉基地第一期工程。到年末,已补偿铁精粉1.8万吨。哈尔滨化纤厂在山东省东明县投资400万元,建成了年供2500吨化纤浆粕基地。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鹤岗等市向省外投资1500多万元,分别建设了纯碱和原盐等基地。
    巩固和发展企业集团,推动了规模经济的发展。在《黑龙江省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发展企业集团的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推动下,重点抓了企业集团的提高和发展工作。对已组建的企业集团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表明,自1984年以来,全省共组建企业集团和企业群体657个,由于联合期满和条件变化等原因,解体和撤销了71个,至1990年末还有586个。围绕发展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组建了213个企业集团和企业群体。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黑龙江制浆造纸集团和黑龙江龙华联营供销公司,使一批企业实现了专业化、联合化大生产。
    开展以引进“软件”为主的区域合作和行业对口协作,提高了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在技术协作中签订的项目、执行的项目和完成的项目分别比上年增长5.8、2.7、2.6个百分点。通过技术协作开发新产品、新品种349种,创名优产品19种,交流各种专业人才1549人次,扭亏企业63户。与天津、上海、福建、广东等沿海开放省市广泛开展了企业对标协作和行业开发性合作。仅齐齐哈尔市就组织了80多户轻工、化工、食品、医药、纺织、电子企业到上海考察、洽谈。发挥“北开”优势引进技术、资金,建立对苏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哈尔滨、黑河、绥芬河、同江、东宁等口岸市县,在依托外地、发展自己、联合建立对苏出口商品生产基地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哈尔滨无线电四厂与目前我国最大的外向型电子企业深圳赛格电子集团“结亲”,在哈尔滨成立了哈尔滨赛格电子集团公司。合作双方一致表示将把这个公司建成“深圳——哈尔滨——苏联、东欧”市场梯级电子出口产品加工基地、新电子产品开发基地和对苏电子合作项目的技术、人才输送基地,成为赛格集团拓展苏东市场的桥头堡。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加快了科研成果向生产领域转移。牡丹江市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全年完成技术协作项目156项,占全部项目的39%。在技术协作中,加强了为农业服务。牡丹江市先后举办了19期良种培训班,有近千人参加学习。同时,建立了25个试验基地,引进推广了150多个优良品种。 (刘晓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