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工业发展综述
1、生产稳步增长,主要产品产量有较大幅度提高。1990年全省冶金工业总产值完成10859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比1985年的68036万元增长59.6%,年平均递增9.8%。主要产品产量,钢锭由1985年的52.5万吨增至1990年的78.2万吨,增长49.0%,年平均递增8.3%;钢材由1985年的65.2万吨增至1990年的77.2万吨,增长18.4%,年平均递增3.4%;生铁由1985年的29.1万吨增至1990年的59.5万吨,增长104.5%,年平均递增15.4%;焦炭由1985年的79.6万吨增至1990年152.4万吨,增长91.5%,年平均递增13.9%;电解铝锭由1985年的2704吨增至1990年的4755吨,增长75.6%,年平均递增11.9%。铁矿石、铁精矿、铜金属含量、锌金属含量等产品产量也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2、产品结构有所改善。“七五”期间,各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和技术装备的可能,努力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增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新增加了冷弯型钢、轻轨、硅线石及制品、钢纤维、无氧铜杆等32个品种,形成了一批拳头产品。齐钢14个高效益品种产量,1985年占钢材产量的21%,1990年提高到43.6%,其中轴承钢,由1985年的3.6万吨增至1990年11.4万吨,增长了3.2倍。西钢的螺纹钢,1985年只有0.6万吨,占钢材产量8.5%,1990年达到6.7万吨,占钢材产量的55.9%,增长了11.2倍。全省优质钢材的产量,已由1985年的23.7万吨增至1990年的41.5万吨,增长了75%。3、产品质量稳定提高。“七五”期间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有1个企业获国家质量管理奖,3个企业获部级质量管理奖,7个企业获省级质量管理奖,9个企业达到一级水平,12个企业达到二级水平,21个企业达到三级水平。已注册登记的质量管理小组3843个,取得优秀成果245个,其中,国家级1个,部级36个,省级24个,省冶金级184个,共创经济效益3141万元。经国家和部级检测中心监督抽查,全省冶金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除1990年为98.8%外,前4年均达100%。5年中,共创国优8项,部优36项,省优111项。1700冷轧辊坯、厚壁钢管、抽油杆、35Mn2热轧圆钢、S15A深冲弹钢、镀锌电缆带分别获国家金牌或银牌。冶金产品“双标率”已达35%。4、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七五”期间,全省冶金工业耗能量年平均递增7.3%,比产值增长速度低2.5个百分点,实现了多增产,少增能。万元产值能耗年平均降低2.3个百分点。1990年,26项主要消耗指标中已有21项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占81%,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七五”期间,节能降耗共节约价值达4000万元。5、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90年,全省预算内冶金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238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4%,比1985年的82981万元增长119.8%,平均年递增17.1%;实现利税26206万元,比1985年的14210万元增长84%,平均年递增13.0%;上交利税完成2069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8%,比1985年的9099万元增长127.5%,平均年递增17.9%;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6140元/人、年,比上年同期提高2.5%,比1985年的12339元提高30.8%,平均年递增5.5%;冶金和有色金属进出口工作在“七五”期间有较大发展,1990年完成出口创汇691.8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出口收汇完成679.4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0%。1990年,在我省冶金工业遇到市场、销售、资金等外部条件十分艰难的环境下,冶金工业仍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2.3%,在全省工业厅局中居第四位;全省直属企业财政收入冶金工业居第二位。 (徐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