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七五”期间轻工业发展概述 

“七五”期间,全省轻工业系统认真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围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治理整顿,深化改革,调整产品结构,挖潜改造,上能力、上品种、上等级、上水平,取得较好成绩。
    ——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七五”以来,全省各级轻工业部门和企业,在稳定经济,发展生产,提供有效供给等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导下,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保持了轻工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速度。1990年轻工业总产值达60.3亿元,比1985年增长15.8%,平均每年增长2.16%。食糖、乳制品、啤酒、纸张等拳头产品产值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皮革毛皮、合成洗涤剂、搪瓷制品、白酒、塑料制品、家用电器、体育器材等重点产品都有一定增长。
    ——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全省轻工业系统,坚持开展挖潜、增收、提质、降耗的活动,千方百计提高经济效益。1990年全系统实现利税8.1亿元,比1985年增长18.7%,平均每年增长2.74%。5年累计实现利税达45.6亿元,超过全省轻工业现有固定资产净值。产品销售收入达75亿元,增长44.2%,平均每年增长7.84%,5年累计向省内外市场提供商品总额达405亿元。
    ——基建技改已见成效。“七五”期间,全系统共投放基建技改资金13.2亿元,对制糖、造纸、乳制品、酿酒、塑料制品、皮革等骨干行业和重点企业进行较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先后完成基本建设项目39项,技术改造项目113项,共152项。进一步扩大了重点产品的生产能力,机制糖年产能力扩大到71.87万吨,比“六五”期末增长17.6%;机制纸增长19.3%;啤酒增长53.5%;塑料制品增长68.3%,乳制品、白酒、皮革等年产能力都大幅度增长。这些骨干行业的产值、利润,分别占全省轻工业总产值和利润的63%和97%。通过改造扩建,为轻工业的发展增添了后劲。
    ——科技进步成效显著。“七五”期间,全系统共取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253项,推广应用重点新技术45项,两项共增加产值3.03亿元,利税8800万元。创“三优”产品1665种,其中国优36种,部优220种,省优1409种,优质品率达26%。5年累计开发填补省内以上空白的新产品750种,1990年新产品产值率达10%,比1985年提高6个百分点。
    ——强化管理收到效果。“七五”期间,全省轻工业系统坚持推广厂长负责制、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及内部干部制度、劳动制度、分配制度等配套改革,推动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了企业整体素质。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全省有61个轻工企业实行了兼并和改组,建起企业集团或联合体102个,救活了一些小企业,发挥了大型企业的优势;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全系统有137户企业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37户企业被命名为国家二级企业,佳木斯造纸厂1990年领先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有393户企业先后荣获国家、轻工业部和省级颁发的质量、节能、设备、档案管理等单项奖励。全系统共取得现代化管理成果1000多项,获经济效益近亿元。
    ——出口边贸双向发展。1990年轻工产品出口交货值达3.52亿元,比1985年增长2倍以上,平均每年增长24.7%,5年累计出口交货值共15.4亿元,创汇4亿美元。对苏边境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迅速发展,至1990年底,全省轻工系统已与苏联6个州(区)80多个经济组织建立了贸易或经济技术合作关系,累计贸易成交额3.5亿瑞士法郎,签订12个经济技术合作项目,为开展边贸与经济技术合作打通了渠道。
    ——职工教育发展迅速。5年间,全省轻工系统对教育事业投资近5000万元,各类学校和教学设施增加到23处,比“六五”期间增加7处,教学总面积达14.5万平方米,每年可向全系统输送各类人才1500人。各类专业受培人数达45万人次,办学覆盖面达95%。至1990年全系统拥有各类专门人才1400人,占职工总数的5.7%,比“六五”时期增长2.1个百分点。
    ——精神文明建设喜结硕果。“七五”期间,全省轻工业系统取得了两个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先后有599个企事业单位被各级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其中地市文明单,标兵51个;省级文明单位标兵10个。全省轻工业系统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建设先进系统”、省轻工业厅机关被省委、省政府和轻工业部授予“实现党风好转单位”、“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 (孙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