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纺织工业发展综述
1990年,黑龙江省纺织工业战胜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困难,认真贯彻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质量,开发新产品,实现了全行业生产经营形势的逐步好转。
1、生产持续回升,较上年略有增长。从1990年初起,全省纺织生产处于低速运行状态。直到8月份,才基本上遏制了生产持续滑坡的势头,实现了生产的逐月回升。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78亿元,比上年增长0.6%,除纱和布的产量有所下降外,化学纤维等主要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化纤增长27.4%,毛线、呢绒分别增长49.2%和15.3%。
2、出口生产稳定,创汇接近上年水平。针对出口受阻的实际,全行业通过提高质量,扩大精深加工,集中精力抓出口,稳住了出口生产的阵脚。全年完成出口收购值6.6亿元。与1989年基本持平。
3、实施“科技兴纺”,品种质量有明显进步。1990年,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75%,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产品出口合格率显著提高,牡纺的远洋纱、富纺的涤粘布出口合格率都达85%左右。哈尔滨亚麻厂实行"0分布”出厂,五常纺织厂出口布实现了120码死码定长。产品优质品率由28.6%提高到32%,创省部优产品97种。共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72种,已批量投产52种,新增产值2.1亿元,利税3038万元。
4、治理整顿,结构调整收到显著成效。产品结构、原料结构调整坚持“高支、细薄、混纺、精深”的方向,全省棉纺企业非棉纤维用量达40%,毛纺行业化混比例达到70%。织物结构调整。在亚麻、毛纺、针织等行业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治理整顿与清理在建项目、选择切实可行的建设和改造项目、抓项目的投产达产的“三个结合”,使纺织工业的建设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5、坚持“两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1990年初,针对纺织工业的严重困难,全省各地市企业党政工团紧密配合,从抓精神文明建设人手,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全战线大力倡导“尽心尽力的奉献精神;奋发图强的自立精神;敢打硬仗的拼搏精神;配套成龙的协作精神;为国分忧的主人翁精神”,同时,深入开展了“满意在基层”活动,使全三级以上文明单位占预算内企业总数的64%,全省纺织系统被评为全省文明建设先进系统。 (张滨馥 姜长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