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省启动运行获成效
在1990年1月5日发出的省委2号文件(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贯彻实施“科技兴省”战略的通知)的指导推动下,科技兴省系统工程已按“立足现在,着眼将来”的方针,围绕治理整顿和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确定有限目标,开始启动运行。主要抓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1.抓组织建设,建立了组织领导体系及办事机构。科技兴省是省委、省政府确立的长期战略方针,为了加强统一领导、统一政策、统一协调、统一计划,根据省委、省政府办公厅黑办文[1990]12号文件《关于成立省科技兴省办公室通知》的精神,建立了由邵奇惠省长主持,田凤山副省长和省直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科技兴省协调会议制度,研究协调科技兴省重大问题。设置了科技兴省办公室,下设两部两办,即综合部、协调部、兴工办、兴农办。2.抓贯彻部署,将任务分解落实到部门。3.抓有限目标,实行突出重点的有限推进。4.抓督促检查,推进科技兴省工作的开展。5.抓宣传舆论,提高对科技兴省的认识。6.抓理论研究,提高第一线指挥员的理论水平。7.抓调研学习,研究下一个年度的工作思路。
通过以上工作,在纵向上推动了地市县的区域振兴,横向上推动了各部门的行业振兴,充分发挥了地市、部门的条块作用,使科技兴省工作在全省范围内普遍展开。一年来,科技兴省已初见成效:1.初步形成了科技兴省的舆论环境。各级宣传部门都把科技兴省的宣传报道列为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采取各种形式,宣传科技兴省的意义,介绍典型经验,传播科技成果,充分发挥了舆论导向作用。省报、广播、电视均积极采访,主动报道。哈尔滨市以市长答记者问的形式,在报纸上宣传科技兴省、兴市的意义、作用和内容;齐齐哈尔市拍摄了科技兴市录像片,用声像结合的形式,进行广泛宣传;牡丹江、鸡西、鹤岗、松花江等地市开展了科技兴市(区)的大讨论;佳木斯、伊春市举办了科技兴市的知识竞赛;绥化、大兴安岭地区举办了科技兴区短新闻竞赛;双鸭山、黑河等地市进行了专题报道;社会各界群众团体也在基层广泛进行了科技兴省的宣传,开展为科技兴省做贡献活动,初步形成了一个科技兴省的舆论环境。2.初步形成了以科技兴省方案为龙头,以地市、部门方案为依托的配套方案系统。作为总体方案的《科技兴省实施方案》下发以后,兴农办、兴工办相继制定了《科技兴农实施方案》和《科技兴工近期实施方案》。各地市和部分行业主管部门依照总体方案的任务目标,制定了兴市(区)、兴行业的实施方案。与地市方案相衔接,各县(市)也拟定了兴县(市)方案。各级方案形成之后,从省到地市县,从各部门到各行各业,对目标任务都进行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形成了一个上下衔接,可操作的方案执行系统。3.初步形成了上下贯通的组织实施领导管理体系和工作制度。全省14个地市和省直30多个部门成立了“科技兴市(区)”、“科技兴行业”的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办事机构。全省各县也都建立了相应的机构。从而在全省形成了上下贯通、比较完整的组织领导体系。4.初步形成了区域、行业齐抓共管的局面。采取条块结合的方法,组织地区和行业同步实施。一方面各地市把科技兴市(区)工作纳入了主干线重要议事日程,并不断强化政府行为。另一方面各行业主管部门也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拿出具体措施深入抓实抓好。5.初步形成若干配套政策,发挥了政策导向作用。各地、各部门都十分重视政策一投入一科技的结合。在政策导向上,以用足、用活现有政策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新的政策规定。全省人事系统制定并执行的《关于鼓励科技人员为振兴农村经济服务若干政策的规定》,对于稳定充实基层农业科技队伍,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到10月底,已组织人才智力支农23000多人,放活科技人员33000多人,调整县乡农业科技事业单位顶岗占位的非专业技术人员13040人,为乡镇农、林、机、水、畜、科六站科技事业单位增加编制3528个,办理改行归队535人,充实乡农业科技事业单位“一人站”235人,.解决“无人站”55个。在优惠政策影响下,使基层农业科技队伍基本稳定,并得到充实加强,调动了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成为科技兴农的骨干力量。6.科技兴农在我省农业获得特大丰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主要标志:一是科学种田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广大农民积极主动要求学科学、用科学,表现出空前的热情。二是农业技术集团承包,普遍突破预定指标。全省承包面积2163万亩,17个省级集团承包县(市)均超过合同产量指标,总产35.4亿公斤,新增9.7亿公斤,新增总产值4.8亿元。三是综合增产技术应用的规模不断扩大。全省共推广应用33项新技术。实现了综合组装、配套应用、规模推进。各种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2亿亩次,比上年增加5千万亩次。四是各类技术培训普遍展开,广大农村干部、农民技术员的素质有所提高。五是农村科技服务组织迅速发展。全省已有1/3乡(镇)建立了科委,配备了科技副乡(镇)长,乡镇普遍建立健全了农机、畜牧、农林等综合服务站。各种专业协会和技术研究会在农村发展很快。全省已基本形成县有“中心”、乡镇有“站”、村有“室”的网络体系,有利于解决技术传输的“断层”问题,为今后进一步推进科技兴农打下坚实基础。7.科技兴工在抑制工业生产“滑坡”,促进工业生产转降为升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以新产品开发为重点,优化了产品结构。二是以节能、提质、降耗为重点,推广了115项新技术,都收到明显效果。三是围绕产品结构的调整,加强了重点技术改造。四是创建科技进步先进企业活动已在全省展开。五是群众性科技活动成效显著。 (马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