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全省停工待工问题有所缓解 

从1989年下半年以来,全国普遍出现了资金紧缺、市场疲软、生产下滑、效益下降的问题,部分企业陷于停产半停产(简称“双停企业”)困境,相当一部分职工停工待工或停发减发工资(简称“双停职工”)。我省企业除受到全国普遍存在的经济问题的影响之外,还受到我省多年积累的体制和结构不合理问题的制约,“双停”问题尤为突出。到1990年年初,全省全民所有制“双停企业”达1004户,停发减发工资的职工达75.4万人;城镇集体所有制“双停企业”达2543户,停发减发工资的职工达25.4万人。森工企业由于受到经济危困和资源危机的影响,军工企业由于订货严重不足和不稳定,纺织企业因原料短缺严重而开工不足,“双停”问题十分突出,仅森工企业停减发工资的职工就达44万人之多,部分林区职工被拖欠工资达7个月之久,生活极度困难。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省政府于1989年12月成立了处理困难企业职工生活问题工作小组及其办公室,各行署、市、县人民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办事机构,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双停”问题。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困工作,各级党政领导同志深入到“双停企业”具体安排“双停职工”生活问题,帮助企业启动生产。省政府各有关部门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部分企业停工待工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相继制定了具体的贯彻措施。省计委和生产调度局制定了<黑龙江省关于实施国家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暂行规定》和《黑龙江省当前产业产品发展序列目录》;商业部门积极扩大地方产品收购,组织工商产销衔接活动;财政、税务、银行等部门采取退库、减免税、筹措贷款、帮助企业清理“三角债”等办法,为“双停企业”筹措资金,解决启动生产和发放工资所需资金;工商部门对从事个体经营的“双停职工”优先办理营业执照;劳动部门对特殊困难的“双停职工,采取化整为零、分流消化的办法向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调剂。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也广泛开展送温暖活动,并在疏通思想、化解矛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企业自身的努力,基本遏制了“双停企业”和“双停职工”发展的势头。到年底,全省“双停企业”减少到1781户,其中全民所有制“双停企业,减少到470户;当月停发减发工资的职工减少到83.9万人,其中全民职工为47.2万人。“双停企业”和“双停职工,有所下降,但问题仍很严重,在全国属于困难最大的省份之一。 (郭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