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综述 

1990年,哈尔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08.53亿元,比上年下降1.3%;实现国民收入79.50亿元,比上年下降2.6%;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87.2亿元(1980年不变价),为计划的101.8%,比上年下降1.6%,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完成135.88亿元,比上年下降1.5%,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0.35亿元,下降32.1%;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增长4.2%,重工业下降6.3%。农业获得特大丰收,粮豆薯总产量达到11.6亿公斤,比上年增长60.5%,创历史最高水平;渔、牧、副、林生产比上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蔬菜商品量4亿公斤,增长19.6%;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35.7亿元,增长9.3%,其中,农村工业与上年持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88亿元,比上年下降9.9%,其中,全民单位完成投资21.57亿元,比上年下降9.7%;在全民单位完成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1.81亿元,下降7.2%;更新改造投资6.34亿元,下降2.6%;生产性建设完成投资13.98亿元,下降3.7%,非生产性建设完成投资8.90亿元,下降18.0%,生产性建设投资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7.1%上升为61.1。运输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全年邮电业务总量7662万元,比上年增长26.8%,年末拥有电话交换机11.9万台,其中程控电话交换机10.3万台。全年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9.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全年零售物价总指数上升5.7%,低于国家控制目标,比上年上涨幅度回落10.5个百分点。全年进出口商品总额2.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5%。其中,出口2.03亿美元,增长12.0%,在进出口总额中,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过货额1.55亿瑞士法朗,增长14%。实际利用外资4010万美元,增长8.8%。旅游创汇收入(外汇券)3170万元,比上年增长65.4%。以“水、气、房”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31153工程”全面完成年度计划,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16.8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2.2%;地方财政预算内支出13.79亿元,比上年增长7.8%;年末银行存款余额126.00亿元,增长24.8%;银行贷款余额159.00亿元,增长23.8%。全市承保国内财产总额298.4亿元,增长18.8%,处理国内财产赔案8314件,赔款+支出2311万元,比上年增长23.0%。
    1990年哈尔滨市主要抓了几项工作。1.集中精力抓工业。确定了“集中精力抓当前生产,进行适应性调整和编制长远规划”三步走的工作思路,加强了对工业生产的领导,制定了6个方面共95条促进经济回升的政策措施,进行了以开发短、平、快产品为重点的适应性调整,生产滑坡势头得到遏制;2.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开始实施农业5年投入、6年达标规划。稳定农村政策,依靠“科技兴农”,增加农业投入,加上风调雨顺,农业获得特大丰收;3.扩大商品流通。面对市场疲软,进一步发挥国营商业主渠道作用,采取工商联销、举办展销会、组织工业品下乡等措施,千方百计启动市场、努力扩大销售。继续实施“383工程”,有效供给增加,市场丰富;4.启动“科技兴市”。按照“预定目标分期实施,工作内容同步展开”的要求,加强了组织领导,将《科技兴市实施纲要》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责任单位,组织实施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2项,完成44项、“火炬计划”18项、“星火计划”35项、科技成果推广35项;5.积极发展对外经贸。为国家在我市举办的“中国对苏联、东欧国家经济贸易洽谈会”做了大量工作。“洽谈会”的圆满成功,增强了全民开放意识,促进了我市对外经贸工作的开展;6.加强以“水、气、房”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31153工程”全面完成年度计划。我市历史上最大的建设项目——哈依煤气工程全面开工,工程进展迅速;引太平庄天然气入哈工程提前竣工通气;新增日供水能力15万吨,日增加供水量5万吨;超额29.1%完成了5000户动迁居民按期进户目标;7.努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采取新建扩建校舍、清理被挤占教室和充实师资力量等措施,保证了新增加的1.6万名儿童全部入学。文艺演出场次、观众人次多于往年,群众文化生活活跃;深入开展了扫黄斗争。积极参与全国第一届冬运会筹备工作;8.开展创建卫生城活动,市容市貌、卫生防疫、环境质量都有明显改变,被评为全国“十佳卫生城市”;9.实施“530工程”效果显著。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严格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特别是打掉了3个重大流氓犯罪团伙,为民除了害,刑事案件,特别是重特大案件发案率下降,社会治安好转;10.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全年发放职工工资总额35.64亿元,比上年增长6.7%;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上年的5.50平方米提高到5.62平方米;安置和分配4.08万人就业。努力改进政府工作。根据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决定,制定了《市政府领导成员建立基层联系点制度》等15项制度;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基层现场办公;治理“三乱”;落实“两公开一监督”;密切了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孟祥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