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述
1990年,双鸭山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4.69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国民收入11.51亿元.比上年增长11.3%。
农业生产以科技兴农为龙头,以农田水利建设和改造低产田为重点,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为核心,以提高农作物单产和商品量为目标,积极发展粮菜和多种经营生产,稳定发展乡镇企业,千方百计控制畜牧业滑坡,实现了粮牧企、菜牧企协调发展。农业总产值、粮豆薯总产量、粮食平均单产、农业总收入和农业人口人均收入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分别比上年增长17.5%、34%、41%、15.8%和16.7%。
为了保持工业生产的稳定增长,双鸭山市政府成立了生产协调领导小组,从高层次上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合力,精心组织生产。抢前抓早,争取主动。认真落实“五十条”,强化产品销售。积极推进科技进步,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使工业生产在困境中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工业总产值实现9.06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地方工业完成产值4.17亿元,比上年增长6%。
市场活跃稳定。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7.44亿元,比上年增长10.3%。物价涨幅明显回落,全社会零售物价指数为105.6%,比上年涨幅回落7.1个百分点。
全年地方财政收入近1.1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地方财政支出1.65亿元,比上年增长33.4%。1990年末,银行各项存款余额8.5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1.9%。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1.8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5.4%。
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较快。1990年,有7项科技成果分别获省科技发明二等奖和三等奖。开发研制新产品46项,投入批量生产的有28项。在工业企业中,推广应用新技术11项。在农业生产方面,推广应用示范试验新技术46项,引进优良品种49个。1990年,在经济发展中,科技进步因素已达19%; 1990年,全市共有各类在校学生14.1万人,市区职业高中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在校生的比例达1:3.3。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5%。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8.6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小学升学率98.1%。普通中学及格率48%,比上年提高7.2%。考入高等院校学生数比上年增加12.6%;1990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站21处,图书馆1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个,电影放映单位28个,广播发射和转播台3座,电视发射台和差转台3座。创作、演出了一批质量较高、受群众欢迎的文艺节目,群众文化活动日益活跃;1990年末,全市共有医疗机构209个,实有病床3179张,比上年末增加3.4%。卫生技术人员达4334人,比上年增加2.2%。新增先进医疗设备511台件。治愈好转率达97.4%。各类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1990年末,全市总人口为78.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8%。出生率为15.7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55‰;1990年,体育竞技专业队伍在全国体育比赛中荣获金牌3枚,在全省比赛中荣获金牌24枚,银牌11枚,铜牌7枚,其他奖励9项。群众性体育活动空前活跃。.
城乡建设有了新进展。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方针,重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住房、道路、供水、通讯等“热点”和“难点”问题。1990年,全市竣工居民住宅17.5万平方米,有3089户居民迁入新居,人均居住面积达5.5平方米。改建市中心区东平行路1100米;开始实施拓宽双福公路配套工程,其中公路铁路立交桥已于年末简易通车;城乡公共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完成了重点排水工程,敷设下水管道3000米。第二水源前期建设工程已于年底动工。在城市通讯设施方面,引进国外二手设备1600线已经投入使用,万门程控电话筹建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1990年,共安置城镇待业青年1.05万人,全市城镇在业人员达26.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6%。全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用于生活费的货币收入为1095元,比上年增长16.93%。人民群众的饮食结构得到改善,衣着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彩电、冰箱等高档耐用消费品逐步进入居民家庭。1990年末,全市城乡居民的储蓄存额余款达6.81亿元,比年初增长36.6%。 (谢德元 张鹏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