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七·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七五”期间,佳木斯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全面进行治理整顿,不断深化各项改革,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坚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改变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格局。在进一步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推行进档达标经营责任制,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积极发展物资、文化、科技等各类市场,促进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初步形成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对外交流不断扩大,已与2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合作关系。
“七五”期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综合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4亿元,其中技改投资10亿元,比“六五”期间分别增长97.7%和72.4%,完成了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三江平原开发取得明显成效,建成了同抚大堤,完成了安邦河、新七星河治理,改造低产田98万亩,治涝51万亩,开荒49万亩,已开发建设的22个小区形成粮食增产能力17.3亿公斤。到1990年末,全市社会总产值达到82.3亿元;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8亿元;国民收入达到32.8亿元;农业总产值达9.87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7.65亿元;实现财政总收4.3亿元。
坚持旧区改造和新区开发相结合,近期以配套建设为主的方针,大力加强和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市区建成了8万吨水源、松花江公路大桥、安庄路立交桥、杏林路和地下商业街,长安路拓宽工程初见成效;新增供热面积172万平方米,新增排水管道129公里,新建柏油道路92.2万平方米,市区住宅竣工107.5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由3.8平方米增加到5.81平方米,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城市建设先进市。县镇建设迈出新的步伐,桦南、宝清、汤原、依兰、富锦、同江等县(市)被为省级县镇先进单位。交通、邮电也得到较快发展。新建改造公路3154公里,建成了佳木斯客运中心,形成了以佳木斯为中心,辐射整个三江平原的旅客运输网络;地方道路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县乡、乡乡、乡村相通,晴雨通车率达71%;邮电通信能力进一步增强,业务总量(计费)比1985年增长1.3倍。
坚持优先发展科技、教育,各项社会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兴市已在全市启动,科技兴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共完成“星火计划”、科技攻关项目230项,其中三江平原科技攻关与三江平原科技开发通过了省组织的鉴定,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或阶段成果,有10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初等教育基本普及,各类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幼儿教育成效显著,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卫生事业有了新发展,建成小儿脑瘫治疗中心、中心医院住院处,医疗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达到了省规定的一等指标。爱国卫生运动成效显著,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第一。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专业文化喜获丰收。体育工作成绩突出,在全国、全省比赛中多次获得好成绩。
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从稳定社会、稳定大局出发,每年都为人民群众办了一些实事。随着生产的发展,城乡人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城镇职工工资平均年增长11.3%,农村人均收入平均每年递增10.2%,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收入分别平均增长1%。城乡居民储蓄额达271029万元,比1985年增长3.8倍,年均增长36.7%。
坚持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广泛开展各种有益于人民身心健康、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活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果。廉政建设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的制约机制逐步形成,政府各执法部门的工作纳入依法监督管理的轨道。通过开展“扫黄打丑除六害”和“严打”斗争,净化了社会风气,压住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社会治安开始好转。“双拥,工作取得新的成绩,1990年被民政部和总政治部授予“双拥模范城”光荣称号。 (赵静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