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1990年,牡丹江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为主线,克服了重重困难,全市各条战线的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完成社会总产值140亿元(现行价,下同),比上年增长1.5%;国民生产总值65亿元,比上年增长2.9%;国民收入54.7亿元,比上年增长1.2%;科技、教育、卫生、体育、文化、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也都有较大的发展。(1)农业生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次实现了全市粮食自给有余。完成农业总产值23.81亿元,比上年增长8.7%,粮食总产量148.7万吨,总产量和平均单产分别比上年增长17.4%和13.8%;农业总收入26.3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多种经营收入11.8亿元,比上年增长9.3%;乡镇企业产值26.6亿元,实现利润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8%和14.6%;农村人均收入840元,比上年提高10.4%,畜牧业、林业、渔业都比上年有较大发展。(2)工业生产保持了一定的发展速度。1990年,全部工业总产值实现83.5亿元,比上年增长3.7%;开发新产品160种,有50项技术改造项目竣工投产;落实了143项市内协作配套项目。重点考核产品的质量稳定提高率为94.8%,优质品率达到34.8%。全市又有17户企业进入了国家二级企业和省级先进企业行列。地方道路、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也有新的发展。(3)商品销售平稳回升。城乡市场供应比较充足,市区地产蔬菜上市量增加,价格与省内其他大城市基本拉平。1990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3.9亿元,比上年增长4.5%;农副产品收购额11.78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4.13亿元,比上年增长13.1%。(4)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1990年,外贸出口收购额3.08亿元,比上年增长5.9%;自营出口创汇87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对苏边境贸易签约额4.61亿瑞士法郎,过货1.09亿瑞士法郎。(5)财政金融工作取得较好成绩。1990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不含财政计划单列的绥芬河、密山市)6.94亿元,比上年增长6.6%;财政总支出5.68亿元,比上年增长1.9%,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8.6亿元,比上年初增长31.1%。财政、信贷资金投放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用于教育、科技、农业支出的比重加大。(6)重点工程建设进展较好。199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1.7亿元,比上年压缩15.0%。牡丹江制药厂、第二发电厂三期工程、牡丹江炼油厂二期工程、牡丹江纺织厂4千吨锦纶帘子布、海林县黑加伦饮料厂、牡镜公路宁杏段改造、铁岭河大桥和林口县、穆棱县、柴河镇立交桥等一批重点工程陆续竣工,施工质量有新的提高。(7)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市政府采取国家、单位、个人相结合的办法,坚持住房商品化的方向,走有偿解困的路子,落实了市区400户特困户居民的解困住房;完成了海林明渠东段改造,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儿童公园,完善了江滨公园和南湖公园,新建、拓宽柏油路面46万平方米,建设排水管道1.03万米,绿化植树182.7万株,市区日供水能力达到17.9万吨。(8)各项社会事业相应发展。随着“科技兴市”工程启动运行,科技开发和应用工作都取得较好的成绩。1990年,完成科技项目72项,鉴定科技成果154项,其中有13项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39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展了创建科技进步先进企业和先进乡(镇)活动,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新建、扩建校舍5.1万平方米,文化市场在治理整顿中繁荣净化,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活跃,市志工作完成了40%的志稿编撰量,创建省级卫生文明单位117个,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10‰,完成了全国的第四次人口普查工作。在国家级的体育比赛中,我市运动员共获得奖牌63枚。综合治理社会治安收到一定成效,刑事案件发案率比上年下降24.3%,破案率比上年提高27.7%,为稳定社会政治局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治理整顿工作取得新的成效。一年来,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了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决定和市委的《实施方案》,坚持把控制需求、优化结构、治理通货膨胀和整顿流通秩序作为重点来抓,取得了新的成效。全市社会总供需矛盾进一步缓解,供需差率由1989年的1.5%缩小到1%以内。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得到控制,结构有所优化,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额的78.3%,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投资比重明显提高。市区零售物价指数上涨3.5%,上涨幅度比1989年下降11.6个百分点,是1985年以来上涨幅度最低的一年。
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在巩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深化了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有86%的行政村建立起综合服务室。双向承包制、合作基金会、互助农场和专业生产者协会都有不同程度发展。城市改革完善了多种形式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根据财政部和省政府的部署,市区有124户工商企业进行了税利分流、税后承包和税后还贷的试点。生产要素优化组合迈出了新步伐,已有47户企业兼并了67户企业。城乡经济联系进一步密切,“双五工程”取得初步成效。市、县两级选调了420名素质比较好的干部到困难企业和乡(镇)、村(屯)工作,市区有18户大中型企业承包了20户县镇企业,有80户县镇企业参加了15个以市区优势企业为“龙头”的企业集团,达成了698项城乡协作项目。 (段洪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