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兰县经济与社会发展概述
1990年,依兰县以治整改为重点,使国民经济的一些主要指标都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全县社会总产值完成61300万元,比上年增长5.22%;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2797万元,比上年增长12.39%;国民收入达到30155万元,比上年增长7.75%;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1737万元,比上年增长8.1%;财政收入实现3208万元,比上年增长12.2%;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15943万元,比上年增长1.3%。
农业生产喜获特大丰收。1990年,依兰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农业生产做为整个经济工作的基础。一是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突出了农田水利建设。建构造物108座,建提水站23处,修小型水库11处,挖沟截水工程21处,栽水保林1.93万亩,打灌溉井1517眼,薪增水田10万亩,再夺全省“黑龙金杯”。二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在资金、物资上采取了向农业倾斜的政策。全县向农业投入资金4500万元,施用化肥3.5万标吨,使用农膜230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0%、5%、35%。新购置802型拖拉机11台,联合收割机10台,大豆条播机300台,从而提高了农业产出能力,使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粮食生产获得特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3.29亿公斤,比上年增长55.4%,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84年增长25%;农业总产值达到l7954万元,比上年增长49%;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8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4%,利税达到1690万元,比上年增长44.1%。
工业生产抑制了滑坡。1990依兰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工业生产做为整个经济工作的重点,面对资金紧张、市场疲软、工业下滑的严重局面,多次召开协调调度会,分析工业生产形势,提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对资金、电力、原料实行重点配置和投入。在全县工业企业中推行进档达标责任制,到1990年末,全县有10户企业进档,2户企业既进档又达标,3户企业达到金杯水平,17户企业产值、利税、销售收入分别比计划增长20%、61%、8%,从而有效地抑制了工业滑坡。
财贸工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1990年依兰县委县政府从理顺购销渠道、沟通工农、联结城乡入手,加强管理,增强调控能力,繁荣了市场,稳定了财政。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15943万元,比上年增长1.3%;农副产品采购额达到12405万元,接近上年水平;外贸出口产品收购额完成1990万元,比上年有所增长;保险收入比上年增长15.4%;本级财政收入实现3207.9万元,比计划增长12.2%。
流通领域出现了新的消费格局。1990年依兰县委县政府把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做为抓经济工作的重要环节,撤销了不符合规定的公司、个体批发企业;严格控制基本建设规模;整顿市场秩序,完善市场法规,加强物价管理。通过流通领域的治理整顿,使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出现了新的消费格局,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629元,比上年增加156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用达到542元,比上年增长2%;城乡储蓄存款纯增额达到3025万元,比上年增长41.3%。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1990年,依兰县被省政府确定为科技兴县示范县,被国家科委确定为重点联系县。完成了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次生林立体开发综合利用的研究工作,通过了鉴定。进一步推广了水稻、大豆、甜菜高产科技开发项目和黄牛改良、肉牛育肥、北京瘦型鸭饲养、猪暖舍直线育肥等实用技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县普遍实行了县、乡、村三级办学、两级管理的体系,适龄儿童入率达到98%,巩固率达到97.5%。为大中专院校输送人才197名。医疗设施逐步健全,完成了中医院、防疫站及2个乡镇卫生院的建设,投资30万元,购置了先进的医疗设备。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完成了人口控制计划。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新建了地面卫星接收站、彩色电视发射系统和调频广播发射系统,完成了镇内低音广播覆盖工程。邮电通信能力大大增强。市话交换机容量达到2000门,农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360门,开通了17个乡镇环路载波和1个乡的24路特高频。精神文明建设成绩喜人。1990年再夺全省文明城镇和文明村建设先进县。 (封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