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宁县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概述
1990年,东宁县进一步推进了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工作。启动实施了“科技兴县”方案,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990年,全县社会总产值达到35000万元,比1985年的22526万元增长55.4%;国民收入达到28000万元,比1985年13032万元增长114.8%;县财政收入达到3049万元。工业稳中求进,完成工业总产值10868万元;农业喜获特大丰收,粮食总产达到10500万公斤,首次突破1亿公斤大关,创历史最高纪录;农业总收入达到15650万元。商业销售平稳回升,完成商业销售额16113万元;农副产品采购完成4267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完成2625万元,工商税收完成2741万元。边境贸易发展迅速,到年底计过货1700吨,1990年,签约5023万瑞士法郎。履约额达到1624万瑞士法郎,科技兴县全面铺开,加强了科技兴农活动,全县数百名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开展科技活动;工业技改项目效果显著。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职工平均工资达1618元,农民人均收入达896元,城乡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8583万元,人均存款949元。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新建、扩建校舍、教学楼35所,被省市评为改善办学条件先进县。已健全了三级医疗保健网,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本年11月,东宁县广播站改为东宁广播电台,用立体声调频广播,东宁电视转播台改建为东宁电视台。体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新建一座1400平方米的标准化体育馆。邮政电讯事业发展较快,新建了邮电大楼,上了5位号的电话设备,4月1日正式开通,至此,市内电话已达2000门。
1990年,东宁县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全县99户国营、全民企业中,有85户推行了经营承包,促进了企业提档升级;东宁水泥厂、东宁第一建筑陶瓷厂、东宁发电厂、东宁县农机公司、大肚川供销社等5户企业获得了省级先进企业称号。通过开展科技进步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了产品质量,东宁县水泥厂生产的“425”R型早强水泥,宝丽光陶瓷锦砖、参茸白酒系列达到了部优标准。
全县已有52户企业实行了“两保一挂”、“工效挂钩”,占承包企业总数的66%。1990年,为完善企业承包,深化企业改革,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若干规定》。全县普遍推行了企业承包经营风险抵押制,共收抵押金227万元,不仅活化了资金,也增强了企业自我负亏能力。1990年,在开展科技兴农活动中,建立了“庄稼医院”,11个分院,51个庄稼指导站,形成了系列化支农服务体系。 (王世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