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水县工作概述
由于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特别是1989年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旱灾,把本来就十分脆弱的明水经济推向了崩溃的地步。在这种举步艰难的困境下,1989年末,省政府及时在明水召开省长办公会。之后,省委、省政府确定财政厅包扶明水。1990年3月,省财政厅在明水召开了第一次厅长办公会。明水县系统实施了农村脱贫的温饱工程、工业翻身的保零工程,积蓄财力的保盘子工程,努力促进经济的恢复,使1990年明水县经济和各项事业在困境中出现了转机,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农业生产获得了6超历史的好成绩。农业总产值实现1.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8%,粮豆薯总产完成2.7亿公斤,比上年增长22%;单产204公斤,比上年增长22.9%;粮食商品量达1亿公斤,比上年增长3.3倍;农业总收入实现1.9亿元,比上年增长58.3%;人均收入达到349.8元,比上年增长138%。
工业生产出现了4个转折。一是企业由死变活。年初处于停产的10户企业,9户恢复生产;二是速度转降为升。全年县办工业总产值实现6950万元,比上年提高8%;三是效益转亏为平,当年帐当年算,盈亏相抵基本持平,改变了多年亏损的局面;四是企业后劲由无变有。
财贸工作争得了3个上升。一是社会商品零售额完成135亿元,比上年上升9%;二是工商税收实现1097.9万元,比上年上升13.3%;三是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77.2万元,比上年上升75.6%,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
其他事业建设解决了上学难、住院难,缓解了乡间运输难等4大难题,推广试验示范项目48项。
一些工作达标人流。获得了省政府授予的“丰收计划一等奖”、“甜菜生产先进单位”奖和“铁牛杯”竞赛铜杯奖。拥军优属、成人教育、实施“383工程”等项工作也受到了省政府的表彰奖励。 (郑玺龙 王志富)
绥棱县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1990年,绥棱县农业生产获得了历史性的大丰收,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农业总产值实现1.16亿元,比上年增长7.2%;粮豆总产实现18.4万吨,比上年增长23.7%;多种经营产值达到2546万元,比上年增长9.8%;乡镇企业产值达6126万元,比上年增长36%;庭院经济收入1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6%;农村人均收入达到634元,比上年增长21%。
他们突出抓了以下四项关键性措施的落实:一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全县有37个村实行了定产承包制,有24个村实行了租赁制,还有部分村实行了统种分管轮作制和“双保制”,共建立扶贫农场527个。同时,完善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了以科技、资金、物资、农机、种肥为重点的全方位生产服务网络,增强了服务功能。二是全面实施了“科技兴农”战略。全县高产攻关面积44.5万亩,科技集团承包20万亩。重点推广了水稻早育稀植标准化栽培,大豆、小麦模式化栽培,粮豆配方施肥,化学除草,施用生物制剂,保护地栽培等6项新技术,全县粮豆亩产达220公斤,比上年增长19%。三是大力增加各项投入。全县农田水利建设投工达132万个,改造灌溉、排涝工程74条,总长15.2万米,土方量200万立方米;农肥投入总量192万吨,比上年增加14.5%;资金投入达4399万元,比上年增加26.3%;化肥投入2.5万标吨,比上年增加20%;农膜、农药、良种投入也比上年有明显增加。四是抓典型促薄弱。一方面注意培养和树立典型,做到点面结合,用典型指导面上工作。另一方面,集中力量抓薄弱乡、村、户,推动生产的平衡发展。1990年,培养了改造低洼地、大上水稻、高产再高产的典型,综合挖潜、全面发展、人均收入超千元的典型,因地制宜、粮牧并举、养殖业经济作物齐发展的典型,走内涵挖潜路子、乡镇企业稳步发展的典型、完善“统”的功能、不断巩固壮大集体经济的典型,勇渡难关、一年脱贫致富的典型,发挥优势、注重效益、庭院经济普及发展的典型等一大批乡村先进典型,带动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纪树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