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郊区兴隆镇形成促进科技兴农机制
牡丹江市郊区兴隆镇围绕科技兴农建立决策、管理、服务、培训、信息成龙配套体系,收到较好效果。
这个镇成立了科技兴农决策论证班子。人员由镇内各站、所42名科技人员组成,另外聘请镇外高级专家及上级有关部门的科研人员参加。无论农田基本建设,还是工业、牧业均做到论证有签字,施工有图纸,步步有规划,到1990年10月底,该镇经论证实施的项目达21项。其中年初动工的水利工程(第三战役)正干得热火朝天,1991年可增加水浇地1840亩,为市蔬菜基地建设增加了后劲。
这个镇由镇长挂帅组成了镇科委,下属有村(厂)科技领导小组,并在村中每20户设一名科技组长。由上到下,统一管理论证后的上马项目,保证了各项目的顺利实施。1990年夏由镇科委组织的514户农民大面积茄子亩产攻关模式化栽培获得大丰收,申报了市科技进步奖。
镇里采取多种措施,并投资12万余元增强镇属6站1公司的经济实力,从而强化了他们的服务功能。畜牧站1990年建立了生猪配料、饲料供应、屠宰、猪鬃加工一条龙服务线。农机站年初与农民签了合同,对195台大农机实行包修。
镇科教培训中心以250亩试验田为阵地,采取忙时少学,闲时多学,长短班搭配的方法广泛培训农民。到至年底已培训8000多人次,户均1.5人,使家家户户都有了掌握一二项实用技术的明白人。
在信息反馈方面,这个镇信息中心对上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8个稳定的信息反馈网点,对下村(厂)设有信息员。现有专兼职信息员42人,形成以镇信息中心为轴心的信息网络,使新技术向生产力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上传下达。
据统计,该镇已有10项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家、省内空白或获市科技进步奖。1990年蔬菜总产量比1989年提高150多万公斤,秋菜种植面积占市区蔬菜基地总面积的1/4,而产量占1/3。年人均收入可达1350元,约比去年提高100元。 (肖 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