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联北开 全方位开放
自198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南联北开,全方位开放”的战略方针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不懈,对外开放接连取得突破性进展。1991年伊始,省委六届七次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八五”期间和今后10年,对外开放要从地处内陆边疆的省情特点出发,着力解决对外开放条件较好与实际开放度不高的矛盾,按照国家积极发展同内陆周边国家的贸易关系的战略思路,走以沿边开放为重点,南联北开、全方位开放的路子,从而使我省对外开放呈现了以黑河、绥芬河等边境口岸市县为前沿,以哈、齐、牡、佳等大中城市为依托,覆盖全省的开放网络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合作和多元化市场的开放格局。
(一)深化和完善外贸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从整体上协调共进。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对外贸易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全省经贸系统积极推行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进档达标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彻底砸烂大锅饭,取消了外贸补贴,实行自负盈亏的新体制。在领导机构上撤销了省经贸厅,组建经贸委,加强了对全省经贸工作的全面领导和统一协调的功能。在推进贸工农一体化上进行了试点,以外贸企业为龙头,与加工企业和农民所在乡镇签订了鸡、鹅、牛、柳编、红小豆、蔬菜罐头原料等6个商品的产供销合同,并与当地组成服务体系给予扶持,取得出口创汇、农民增收、企业增利的明显效果。年底出台了《黑龙江省外贸出口带动扶持工业生产发展实施方案》,对支持外向型生产企业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对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开发、设计、生产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高新科技产品等方面,都规定了明确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经贸工作正在从偏重出口创汇向出口创汇与经济效益并重转变,从偏重贸易向贸易与科技、生产相结合转变,从部门管理向建立完善系统管理机制转变。
(二)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经济贸易互补优势,大举推进对独联体的边境地方经济贸易。各级政府、部门、企业直接或借助口岸媒介,或抓住对苏联东欧国家经贸洽谈会、商品展销活动的机会,与独联体方面建立发展了经贸关系,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面纵深推进的局面,不断拓宽边境贸易的范围和领域。边贸市场已延伸到原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贸易方式由单纯以物易物,发展到以易货贸易为实质内容的“三来一补”等多种形式的灵活贸易。积极优化、扩大进出口商品品种,省内生产的汽车、小拖拉机、木工、饮食机械、冷冻设备和音响、电子设备等机械、电子类较高附加值产品相继打入独联体市场,一改农副产品、轻工日用品包打天下的局面。从独联体进口除木材、水泥、化肥、钢材等老品种外,根据省内外市场需求,争取对方新增了化工原料、合成橡胶、成品油、有色金属等品种。绥芬河、黑河试办边贸开放区,两国边民互市贸易空前活跃。在继续扩大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同时,提高了合作的技术档次。与俄罗斯签约承建国贸大厦、商业中心等高级建筑装修工程,签约建设热电站、合作生产小拖拉机等较高技术项目。允许俄方以实物作为投资,在我省合资合作办印刷厂、啤酒厂、针织厂、农机配件厂、面包糖果厂等。1991年,全省派出工程技术和劳务人员14559人,增长33%;经济合作项目、金额、对方偿还物资分别增长93%、33%、67%。
(三)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加强同西方发达国家、南朝鲜及港澳台地区的经贸关系。积极组织外贸部门、企业参加春秋两季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和东北地区暨内蒙古出口商品交易会;首次在澳门举办了黑龙江省出口商品展销会,同时在香港举办了经贸洽谈会。通过与外商广泛接触、扩大宣传,既做成买卖又提高了黑龙江省的知名度,为进一步发展与港澳、东南亚的经贸往来打下良好基础。1991年全省对日本、港澳和东南亚出口6.2亿美元,增长34.7%。为了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吸引外资,加速发展“三资”企业,省政府颁发了鼓励外商投资的补充规定和利用外资改造现有企业的规定,并就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实行开放性开发,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省委、省政府关于鼓励合资、合作开发的一系列优惠政策。1991年全省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02个,合同金额10628万美元,增长2.4倍。其中台湾和南朝鲜客商直接投资有较大幅度增长。批准国外援款项目5个,金额1308万美元,增长2倍。
(四)巩固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不断扩大与国内沿海开放地区和经济发达省市、邻近省区的经济技术合作。1991年我省与广东、浙江、海南、陕西、宁夏、河南、新疆、内蒙等省区围绕对独联体边贸、经济技术开发、在省外建立我省短缺的原材料生产基地等事项达成了一批合作项目;与北京、上海加强了原有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继续衔接、落实了与东北经济协作区联合发展的合作项目和经协项目;组织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广州、宁波、长春、大连和省内地、市举办的物资协作、商品交易、科技成果交流交易活动,促进了地产品销售。各级经济部门和企业从省外引进或融通资金2.2亿元。通过这些横向经济联合,大大加强了农业基础建设和资源开发,发展了支农产业、精深加工和替代产业项目,并使我省在食品、服装加工、建筑装修、电子、音响设备等项目上形成对独联体出口或联合到独联体办厂的经济技术优势。
(五)加快开发区和开放试验区建设发展步伐,造就南联北开相辅相成、同国际市场对接的环境。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1988年9月立项开发以来,边建设边发展。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随即出台了旨在鼓励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和规定。到年底,进入开发区的104家企业已开发投产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项目142项,创产值1.22亿元、利税2168万元,经济效益主要指标远远高于全省水平,显示出勃勃生机。黑河、绥芬河、同江三市“通贸兴边”试验区,发挥口岸“窗口”优势,充分运用省里给予的权限、政策,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外商投资,扩大内联的措施,同时加强了口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1991年,绥芬河已与原苏联、日本、新加坡、德国、意大利等国和港澳台地区的一些公司建立或发展了经济关系,与深圳、珠海、厦门特区建立了经协关系,引进外资3200万元。全市外向型经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1/2强。黑河市已把国内29个省市区的3000家企业同原苏联36个州区的700家企业联合在一起,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黑河为枢纽的国际性经济技术贸易和合作网络。开发区和开放试验区建设、发展的实践,起到良好的典型示范作用,齐、牡、佳、大庆等沿江、沿线城市的开发区建设规划已经提上日程。
“南联北开,全方位开放”战略方针的深入实施,推动全省对外经济技术贸易和合作实现了重大转折和突破,并进入一个较高的发展层次,为促进全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发挥了重大作用。其主要标志是:
——进出口总额实现了较大突破。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19.9亿美元,增长33.7%。其中出口增长26.8%,进口增长51%。从搞活流通、促销利库、保证物资供应上促进了全省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省自营出口实现了由亏损到盈利的突破,从而结束了我省外贸出口靠国家补贴的历史,为改善全省财政收支状况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对独联体边境地方贸易再创新水平。进出口总额7.66亿美元,增长86.8%。进出口趋于平衡,首次出现逆差,扭转了历年我省易货贸易顺差较大的不利局面,对活化资金,促进再生产良性循环起到积极作用。1991年边贸占全省外贸总额的比重,已由1988年的7.7%上升为40.3%,标志着边贸已从大贸的补充地位发展成全省外贸的主力军。
——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顺利发展及即将启动的四大城市对外开放开发区的建设,开辟了全省对外开放的新天地。我省独具特色的边境口岸与境内大城市优势互补,联手推进“南联北开,全方位开放”的态势开始初露端倪,预示着对外经济贸易和合作将在一个较高层次上发展。
(特约撰稿人:崔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