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抓好十二件大事
1991年,全省各级党政组织带领人民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和省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战胜洪涝灾害,克服经济困难,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在基本完成以抑制通货膨胀为重点的治理整顿任务的同时,科技兴省以科技兴农为突破口,开始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社会治安状况有所好转。市场供应充足,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巩固发展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些成绩的取得,说明省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抓大事的决策是正确的,本年12件大事已取得明显的成效。
(一)标本兼治,使困难企业的问题有所缓解。各级党委和政府一手抓救济以治标,一手抓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以治本。全省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停产半停产企业减少369户,下降26.5%,停减缓发工资人数较上年下降37.9%。
(二)大中型企业出现转机。年初,省里组织了7个专题的深入调查,5月份出台了22条政策,与50条政策配套落实。中央工作会议之后,又在配套改革上做了不少工作,使企业逐步增强了活力。据对400多个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测算,综合活力好和较好的已有121户,占30.3%,到10月底,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4%,实现利税增长40.5%。
(三)乡镇、集体、“三资”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稳中有上。有50%的市县建立了乡镇企业发展基金,实现了乡、村、联户、个体4个轮子一起转。全年乡镇企业总收入大约增长14.4%,纯利增长8.6%。城镇集体企业在调整中稳步发展。“三资”企业已由去年262户发展到445户。个体和私营经济从6月开始逐渐上升,前10个月税收比去年同期增长22%。
(四)贸工农综合开发和资源精深加工出现了好势头。全省规划贸工农一体化项目462个,实际启动326个,兴办“小农场”、“小牧场”、“小林场”等村级“五小”企业9400多个。建立了以自己配套发展石化工业为重点的大庆经济协作区。石化和煤炭选洗、焦化、发电项目以及制浆、造纸、人造板等综合利用项目发展较快,效果较好。
(五)筹措重点建设和技改资金,启动了投资增长和结构调整。省政府制定了筹资办法,筹措重点建设资金10.7亿元,对能源工业和交通邮电业的资金投入分别比上年增加16.6%和19.3%。开发投产新产品1000余种,增加利税1.2亿元。
(六)产销衔接、促销压库初见成效。落实了工业内部吃配、工商工贸衔接、工业基建衔接等项措施。推出了112种名牌产品,扩大了市场覆盖面。据对在工商银行开户的2566户国营企业的分析,10月末产成品资金占用比6月末减少1.1亿元,30种省重点产品库存下降23.3%,持续两年多的成品胀库问题开始出现转机。
(七)粮食实现了稳产,流通、转化迈出了新步子。在大灾之年实现了216.5亿公斤的粮食产量。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保障了125.5亿公斤粮食的收购;积极组织内销和出口,拓宽了销路;提高粮油销价,减少了财政补贴;饲料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在较高技术起点上迈出了新步子。
(八)畜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突破。增加了资金投入,建立了一批科技兴牧基点市(县)、乡(镇)、村,大面积推广了畜禽育肥综合技术,形成了7大品种71条贸工牧一体化生产线。哈尔滨市生猪放开经营和穆棱等县畜牧食品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取得较好效果。
(九)县域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扶贫脱补工作开始由救济“输血”转向开发“造血”。全省县域经济在原有基础上开始向粮牧企一体、贸工农一体、农科教一体、城乡一体的方向前进,涌现了阿城、肇东、穆棱、黑河、肇州、绥化、双城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发展典型。20个省直厅局继续包扶8个贫困县,帮助组建了100多项基建和技改项目。8个贫困县农民人均收由上年的296元增加到387元。
(十)住房制度改革开始启动。年初推广了鸡西、呼兰等市县房改经验,通过优惠出售公房、出售新建住房、职工集资和个人建房、改革租金制度、建立房地产信贷部等项改革措施,累计收回和吸引资金45亿多元,总共建房1673万平方米,有41.8万户迁入新居。
(十一)以控、调、放结合为内容的价格改革取得进展。1991年既调整了100多种产品的不合理价格,放开了约50%的商品价格,又保持了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十二)以对苏边贸为重点的全方位开放有了新发展。全省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金额增长2倍半。1991年的中国对原苏东国家经济贸易洽谈会,签订的易货合同和经济技术合作项目金额均比上届翻番。黑河、绥芬河对苏开放区建设开始启动,黑河市的民间互市贸易市场已经开通。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全面动工建设。
1991年,全省各级党政组织、各个部门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突出抓了班子建设、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廉政建设和社会稳定工作,为12件大事的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
(特约撰稿人:张伟 刘善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