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中的我省大中型企业
1991年,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和中央工作会议精神,把搞好大中型企业确定为全年的工作重点。全省从改善大中型企业外部环境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两个方面,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调整工业结构,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搞好大中型企业的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1991年,全省有大中型工业企业430户,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数的2.96%。其中大型企业102户,中型企业328户。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哈、齐、牡、佳四个主要工业城市和伊春、大兴安岭林区。到1991年末,全省大中型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780.036亿元,拥有固定资产净值544.37亿元,有职工202万人。1991年全省大中型企业共实现了产值588.06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70.7%;实现销售收入556.25亿元,占全省工业销售收入的71.5%。实现利税73.74亿元,占全省工业利税总额的83.4%,其中利润23亿元,占全省工业利润的92.6%,税金50.73亿元,占全省工业企业上缴税金的79.7%。我省大中型企业生产的主要产品有石油、煤炭、木材、大型机电设备和冶金矿山设备等。其中石油产量占全国1/2,电站成套设备占全国的1/3。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四大统配煤矿年产原煤均在1000万吨以上,成为全国特大型煤矿。由此可见,我省大中型企业虽然为数不多,但在全省乃至全国国民经济中确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搞活大中型企业方面,1991年我省作了如下工作:
(一)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实际制订政策,为大中型企业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年初,省委政研室会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调研室、省计委、经委及省有关厅局对大中型企业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省委、省政府于5月2日出台了《关于搞活国营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若干规定>。《规定》中对贯彻《企业法》,落实企业自主权,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发展企业集团,鼓励外商投资,引进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管理机制,进行股份制和资金分帐制试点,坚决制止“三乱”,严格控制检查评比,以及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补充自有流动资金等方面的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规定》受到企业界的普遍好评。为落实中央工作会议精神,下半年省经委会同省统计局、省财政厅、省税务局、省工商局、省工商银行等经济杠杆部门和省各有关工业厅局对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了普查。通过调查研究,摸清了全省430户大中型企业的产值、利税、固定资产原值、职工人数、生产能力、企业规模、隶属关系、所有制性质等基本情况,弄清了大中型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此为依据将全省大中型企业分为六类:一是经营形势较好,搞得比较活的;二是技术改造任务重、历史包袱重,但有一定发展后劲的;三是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和管理基础,但因市场变化而发生困难的;四是主要生产长线产品的;五是产品有市场、但因领导班子不齐不力、管理混乱而造成经营性亏损的;六是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此后,受省政府委托,省经委起草了《黑龙江省八五期间搞好国营大中型工业企业规划》,确定三年走出困境,五年基本搞好,明确目标,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对六种不同类型的大中型企业制定了不同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二)各有关方面齐心协力,为搞好大中型企业积极工作。
1、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搞好大中型企业政策的同时,通过推广进标达标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实施第二轮承包中,把效益指标、发展指标、开发指标和经营管理指标融为一体,促使企业坚持速度、效益、后劲的统一,从二轮承包的落实情况看,承包基数比上年提高7.4%,还贷增长13.2%,企业留利增长15.7%。
2、大力调整大中型企业的产品结构。通过实施全省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的“2211工程”(每年开发2000种新产品,其中重大的200项,推广100项新技术、从高校和科研单位转让100项科技成果)等有力措施,1991年,全省大中型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工作,有很大进展,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的新产品开发基金有1.6亿元,全年新产品产值达29亿元,新产品增加利润1.9亿元。
3、狠抓技术改造和重点工程建设。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调整产业结构。1991年全省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投入达25亿元,其中中直企业为13.9亿元,技改引进外资合人民币3.6亿元,技术改造新增利润8.07亿元。对能源工业和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的资金投入平均比上年增加19.3%。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的前提下,合理调整了投资结构,优先安排了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经济效益好的在建项目及配套工程。全民基本建设用于能源工业的投资比上年增长15.2%,用于交通运输邮电业的投资比上年增长30.8%。
4、落实产销衔接,疏通经济循环。通过开展工工、工商、工贸、工建之间的产销衔接,举办哈尔滨经贸洽谈会、哈夏交易会、广州展销会,抓紧清理“三角债”、促销压库等项工作,进一步开拓了市场,强化了销售,活化了资金,疏通了经济循环。全年的产销衔接工作成效显著,仅50种省内配套产品的产销衔接完成金额就达26.36亿元,4天的广州展销会就销出我省工业产品5.5亿元。
5、以制定并实施名牌产品战略为主线,全面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年初省经委开始研究制定全省名牌产品战略,推出全省112种名牌产品。与此同时,在全省范围内加强了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省政府转发了省经委起草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质量工作的意见》,对强化质量意识、建立厂长(经理)质量责任制、采用国际标准、强化质量管理等方面作出了规定。1991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产品质量有所提高,省优以上产品产值达177亿元,占总产值的30%左右。
6、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工作取得进展。全省企业管理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八五”期间企业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按照这些任务要求,在全省大中型企业强化了管理的基础工作,重点是挖潜增效,提质降耗;有关部门对企业厂长(经理)进行了培训,企业则加强了职工岗位培训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特约撰稿人:于梦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