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99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关于199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1992年2月27日
1991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全面实施“科技兴省”方案,大力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经济形势明显好转,治理整顿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国民经济恢复了正常运行,社会供需总量基本平衡,农业获得丰收,工业生产均衡增长,市场销售全面回升,物价得到有效控制,科技、文教、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也都取得新成果,初步统计,全年国民生产总值701.09亿元,比上年增长4.0%;实现国民收入630.47亿元,增长3.1%。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效益差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结构调整进展迟缓,财政困难加剧。在新的一年里,巩固发展治理整顿成果和深化改革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一、农业
1991年,农业生产在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的情况下,仍然获得丰收。粮食总播种面积11140.3万亩/7426.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0.3万亩/6.9千公顷。粮食总产量达到2164.3万吨,仅比特大丰收的1990年减产148.2万吨,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230.2万亩/820.1千公顷,比上年增加95.1万亩/63.4千公顷。主要农作物产量如下:
1991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
2164.3万吨
-6.4
其中:水稻 316.2万吨
0.6
小麦 381.1万吨
-19.7
玉米 1007.5万吨 -0.1
大豆 309.8万吨 -4.9
薯类 57.3万吨 -22.7
油料 15.2万吨 -11.6
亚麻 26.6万吨 19.3
甜菜 620.5万吨 -1.9
烤烟 16.8万吨 13.O
蔬菜 484.O万吨 -14.1
林业生产建设取得新成就,全年造林面积303万亩/20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4%,造林质量不断提高,森林防火工作得到加强。
畜牧业稳步发展,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头数如下:
1991年 比上年增长%
猪牛羊肉 55.2万吨 20.O
牛 奶 120.O万吨 18.0
绵羊毛 10766.3吨 12.O
鲜 蛋 39.4万吨 27.5
肉猪出栏数 554.O万头 20.8
大牲畜年末头数 378.1万头 8.6
其中:奶牛 61.8万头 14.4
猪年末头数 725.1万头 10.7
羊年末头数 304.6万只 7.5
渔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6.4万吨,比上年增长10.8%,其中养殖产量10.7万吨,增长7.0%。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有所改善。1991年末全省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18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了0.6%;大中型拖拉机8.9万台,与上年持平;小型及手扶拖拉机37.7万台,增长2.4%;载重汽车1.02万辆,下降5.6%;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39.7万千瓦,增长3.6%;机动脱粒机7.7万部,增长4.1%;农用水泵13万台,增长1.6%,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83.8万吨,增长9.5%;农村用电量20.3亿千瓦小时,增长15.3%。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有所扩大。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1991年农村社会总产值400.5亿元,比上年增长4.8%。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242.32亿元,比上年下降1.0%。其中种植业产值下降5.1%,林业产值增长3.9%,牧业产值增长12.2%,副业产值增长7.1%,渔业产值增长10.0%。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饮食业产值158.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6.4%上升到39.5%。
二、工业
工业生产稳定回升。1991年工业总产值979.66亿元,比上年增长5.0%。不包括村及村以下工业为927.91亿元,增长4.9%。在全部工业中,大中型企业增长4.6%;全民所有制工业增长4.5%,集体所有制工业增长5.5%(其中乡办工业增长7.0%),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长1.02倍,轻工业产值299.68亿元,增长6.4%;重工业产值679.98亿元,增长了4.3%。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1991年 比上年增长%
化学纤维 11.12万吨 15.3
布 2.47亿米 0.4
其中:亚麻布 3285.40万米 7.6
呢绒 558.67万米 -20.6
食糖 71.04万吨 43.7
乳制品 14.21万吨 25.9
白酒 22.61万吨 -13.O
啤酒 59.46万吨 11.6
卷烟 66.41万箱 -5.0
机制纸及纸板 49.69万吨 -4.0
自行车 26.47万辆 24.1
手表 37.02万只 -30.6
电视机 13.11万部 5.3
其中:彩色电视机 8.27万部 16.4
录音机 6.91万台 33.5
照相机 1.16万架 -18.5
家用洗衣机 0.26万台 -17.4
家用电冰箱 4.78万台 -20.3
合成洗涤剂 1.96万吨 -13.3
塑料制品 9.42万吨 9.2
化学医药 9573吨 128.0
一次能源总量
14350万吨 1.6
(折标准燃料)
原煤 8509.4万吨 3.9
原油 5562.3万吨 持平
天然气 22.73亿立方米 1.2
发电量 315.9亿千瓦小时 8.2
生铁 59.17万吨 -0.6
钢 97.89万吨 4.9
钢材 86.36万吨 2.7
铝材 5.25万吨 6.9
硫酸 6.93万吨 -20.6
烧碱 7.50万吨 -6.2
合成氨 55.04万吨 8.5
乙烯 31.02万吨 10.4
农用化肥 40.43万吨 6.4
化学农药 861吨 59.8
轮胎外胎 157.46万条 16.7
发电设备 266.12千瓦 -3.1
金属切削机床 2141台 64.8
工业锅炉 4725蒸发量吨 10.0
汽车 10423辆 70.8
拖拉机 304台 133.8
小型拖拉机 2.13万台 134.1
木材 1286.97万立方米 -9.2
水泥 543.43万吨 12.1
平板玻璃 406.63万重量箱 -4.8
经济效益下滑的趋势有所抑制。全省县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69.1亿元,比上年增长7.6%;销售收入678.9亿元,增长15.9%,但全员劳动生产率仅比上年增长0.5%;亏损企业亏损额上升16.2%;流动资金周转天数155天,比上年增加2天;可比产品总成本上升8.3%;产成品资金占用116.37亿元,比上年增长9.3%。说明经济效益差的状况还没有根本好转。
三、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199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8.79亿元,比上年增长18.2%,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增长9.9%。其中地方项目投资96.68亿元,增长23%。在全部投资中,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158.52亿元,增长20.6%;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6.2亿元,增长13.2%;个人投资24.1亿元,增长5.7%。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施工项目4085个,比上年增加677个。
在全民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74.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生产性建设投资达到54.86亿元,增长7.5%,所占比重由76.9%下降到73.5%;非生产性建设投资达到19.79亿元,增长28.8%,所占比重由23.1%上升到26.5%。更新改造投资37.16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用于节约能源、增加花色品种、以及提高产品质量的投资增长了54.4%,投资比重由上年的22.2%上升到30.8%。油田维护以及森工、矿山开拓延伸等项投资37.21亿元,比上年增长48.2%。
投资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在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中,农业、能源工业、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分别为3.37亿元、78.02亿元、9.3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2%、15.2%、30.8%。
全省有牡丹江二电厂三期工程、安达龙新化工有限公司、黑河西沟水电站、牡丹江制药厂等9项大中型项目和8项单项工程建成投产。新增加的主要生产能力有:原煤开采429万吨,原油开采375万吨,木材采运8.7万立方米,发电装机容量73万千瓦,化肥5000吨,水泥12万吨,机制糖1.5万吨,市内电话自动交换机4.46万门。
投资效益有所改善。1991年,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交付使用率为85.3%,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全民所有制建筑施工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5134元/人,比上年增长20%。
四、运输邮电
运输紧张状况继续有所好转。客、货运周转量均 比上年增长。各种运输工具的运输量完成情况如下:
1991年 比上年增长%
货物周转量 835.8亿吨公里 0.4
铁路 713.0亿吨公里 0.9
公路 57.7亿吨公里 -3.2
水运 15.5亿吨公里 -5.5
空运 41.3万吨公里 30.7
管道 49.7亿吨公里 -0.6
旅客周转量 193.6亿人公里 6.2
铁路 138.6亿人公里 5.3
公路 54.7亿人公里 8.6
水运 3551万人公里 1.4
空运 309万人公里 12.O
1991年邮电业务总量为5.82亿元,比上年增长21.8%。信函下降6.7%,报刊发行增长12.6%,电报增长2.2%,长途电话增长27.7%。年底市内电话装机户数30.7万户,比上年增长24.8%。
五、省内商业和物资供销
商业市场稳中见旺。1991年社会商业国内纯购进总额372.8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工业品购进269.1亿元,增长18.9%;农副产品95.3亿元,增长2.7%。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88.5亿元,比上年增长13.9%,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后增长了6.9%。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消费品零售额352.2亿元,增长13.6%,其中售予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41.1亿元,增长16.8%,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36.3亿元,增长17.5%。
城市社会商品零售额快于农村的增长。城市零售额比上年增长了16.1%,县及县以下零售额增长了8.9%。
在各种经济类型的商品零售额中,全民有所制单位比上年增长了16.8%,集体所有制单位增长了10.7%,个体商贩增长11.2%,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增长13.7%。城乡集市贸易网点1632处,集市贸易成交额57.4亿元,比上年增长16.4%。
主要商品销售量同上年比较,粮食增长8.1%,食用植物油增长21.6%,食盐增长6.7%,呢绒增长34.2%,电视机增长18.5%,录音机增长9.1%,洗衣机增长14.7%,电冰箱增长26.3%。但猪肉、鲜蛋、食糖、卷烟、酒、肥皂、洗衣粉、棉布、针织内衣裤、电风扇等商品的销售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全社会商业库存总额184.9亿元,比上年增长7.2%。
商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据省商业厅系统的统计,1991年商品总销售额158.2亿元,比上年增长3.8%;实现利税4.25亿元,增长23.6%;上交利税1.4亿元,增长7.5%。但是商品流通费用率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天数46天,比上年增加3天。
1991年全省物资系统销售生产资料65.1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各种主要物资销售量,钢材66.85万吨,比上年增长25.7%;煤炭1448.6万吨,下降4%;木材65.46万立方米,下降6.5%;汽车1.74万辆,增长20.5%;水泥102.2万吨,增长8%;机电设备1.7亿元,增长38.9%。
市场物价继续有所控制。在一些调价措施相继出台的情况下,零售物价总指数比上年上涨6.5%,高于上年上涨4.9%的幅度。如果分城乡看,城镇上升了7.5%,增幅高于上年2.7个百分点;农村上升5.0%,增幅回落0.2个百分点。
各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情况如下:
1991年比 涨幅比上年
上年上涨% 升、降百分点
食品类 6.1 1.4
粮 食 9.8 8.3
肉禽蛋 -5.3 -9.3
鲜 菜 18.6 11.9
水产品 0.9 -1.2
衣着类 6.7 -0.4
日用品类 3.5 -1.7
药及医疗用品类 7.8 6.2
燃料类 44.3 33.O
农业生产资料类 5.4 1.1
服务项目 15.0 2.6
全年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为108.2%;农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为105.3%。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为97.0%。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对外经济交流进一步扩大。1991年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额81亿元,比上年增长21.6%。进出口贸易总额1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7%。其中出口总额13.8亿美元,增长25.3%;进口总额6.1亿美元,增长51%。在哈尔滨举办的中国对苏联东欧国家经济贸易洽谈会,我省成交额23.2亿美元,占全部成交额的86.6%。全年对苏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7.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6.8%。其中,出口总额3.8亿美元,增长92%;进口总额3.88亿美元,增长82.2%。
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全省先后同1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经济技术合同,审批项目450个,项目金额4.28亿元,其中利用外资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1.5%。
国际旅游业发展迅速。1991年共接待来我省旅游、参观、探亲、访友及从事各项交流活动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共8.4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了41.8%。全年旅游业外汇收入5689万元,比上年增长40.8%。
七、财政和金融
1991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继续实施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平衡财政预算为目标的“保盘子工程”。据快报统计,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78.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7%;财政总支出95.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4.2%。
金融部门在商品经济“大合唱”中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年末全省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06.9亿元,比年初增长25.8%;各项贷款余额873.6亿元,增长24.1%。全年现金收入944.73亿元,比上年增长25.1%;现金支出1020.08亿元,增长27.4%。收支相抵,货币净投放75.35亿元,比上年增加29.67亿元,增长65%。
八、科技、教育和文化
科技事业在“科技兴省”中有新的发展。1991年末省属全民所有制单位从事科技工作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97.31万人,比上年增长8.2%。全省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547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7项,属于国内首创或领先的212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151项,达到省或部先进水平的177项。全年共向国家申报专利1626项,获准专利667项。
1991年全省“八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批准可行性报告283项,拨款1461万元。火炬计划共安排62项,拨款445万元。星火计划新增项目70项。建立1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3座重点实验室。
高等教育在深化改革中办学规模继续有所控制。1991年全省招收研究生1230人,比上年下降了4.3%;在校研究生3803人,下降5.2%。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科、专科学生2.39万人,比上年下降了0.4%;在校学生7.93万人,下降了0.1%;毕业生为2.27万人,下降1.3%。成人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2.22万人,比上年下降了21.8%;在校学生为7.63万人,下降11.0%。
中等专业教育稳步发展。1991年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6.77万人,比上年增长2.3%;农业、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4.24万人,增长5.1%;技工学校在校学生9.8万人,增长2.4%;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78.99万人,下降0.6%;成人中等教育在校学生17.29万人,增长3.0%。
全省小学在校学生387.13万人,比上年下降2.7%。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1%。幼儿园发展到1991所,比上年增加165所;在园儿童58.42万人,增长1.2%。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1991年,生产电影故事片2部,摄制电视剧35部。年末共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4707个,共放映38.39万场次;有艺术表演团体94个,演出1.75万场次;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1348个;公共图书馆96个;博物馆20个。全省共有广播电台64座,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47座,电台全年节目制作3.74万小时。电视台27座,电视发射台和差转台785座,其中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差转台102座,电视节目制作4065小时。全年共出版地方报纸6.09亿份,出版各类杂志6261万份,出版图书1.4亿册。
九、卫生、体育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1991年末全省医院、疗养院、门诊所等各种卫生机构发展到8878个,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7.82万人(含中、西医师5.4万人),增长1.7%;护师、护士5.1万人,增长3.9%。医院病床位达到12.49万张,比上年增长13.4%。
体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全年在国内外比赛中共获得金牌43 1/2 枚、银牌43 1/2 枚、铜牌49枚。我省运动员共打破2项世界纪录,超2项亚洲纪录,平3次亚洲纪录,破7次全国纪录,平1次全国纪录。全年共举办县以上运动会3630次,参加人数124万 人。有330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十、人民生活
1991年全省共安置城镇待业人员23.8万人,比上年增长0.1%。年末全省职工人数871.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7万人。其中实行劳动合同制职工101.3万人,增加10.8万人,占职工总数的比重由上年的10.6%上升到11.6%。全年职工工资总额175.4亿元,比上年增长14.1%,职工平均货币工资2070元,增长11.9%,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3.4%。
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据城镇住户抽样调查,1991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用于生活费的货币收入为1240元,比上年增长13.8%,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增长5.2%。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农业受灾减产的情况下有所下降。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34.8元,比上年下降3.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收入下降6.1%。
城乡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1991年国家用于职工住宅建设的投资19.6亿元,比上年增长40%,建成住宅42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0%。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7.7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8平方米。农村新建住房1047.4万平方米,人均拥有房屋面积17.23平方米。
城乡居民储蓄大幅度增加。1991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88.8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0.06亿元,增长25.9%。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由社会集体供养的孤、老、残、幼人员4.33万人,其中乡、镇供养的4.25万人。社会集体办敬老院1052个,收养2.36万人。其中乡、镇办敬老院1037个,收养2.32万人。民政部门办的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精神病院26个,收养5793人。
环境保护事业有较大发展。1991年末全省环境保护系统共有环境监测站10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1991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461个,总投资5903.3万人。在24个城市建成了285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1283平方公里;在21个城市中建成了180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178平方公里。
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1991年全省承担保险责任总额达168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保险业务总收入7.93亿元(含保险储金2.67亿元),增长42.9%;保险业务总支出4.20亿元,增长99.4%。全省保险业务共处理赔案39.4万件,比上年增长77.4%,支出赔款2.83亿元,增长86.1%。有5439个企事业单位的49万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并为8.7万人发放5040万元养老保险金。
十一、人口
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1991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5.89‰,死亡率5.7‰,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上年的11.76‰下降为10.19‰。年末全省总人口为3575万人,比上年增加32万人。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
2.各项总产值绝对数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格计算。(黑龙江省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