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宋士合:改革在解决经济生活深层次矛盾中取得新的进展

  改革在解决经济生活深层次矛盾中取得新的进展 
    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宋士合
    1991年是我省经济体制改革取得较大进展的一年。按照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和省委六届七次全会的要求,在继续搞好治理整顿的同时,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以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为中心的各项改革,使改革出现了新的阶段性变化:工作重点由治理整顿主要任务的基本完成向加大改革力度转变;企业改革由浅层次的减税让利向深层次的转换经营机制转变;市场发育由单项推进向逐步完善的方向转变;住房制度改革由试点探索向全面启动转变;农村改革由稳定完善基本政策向建立“四个一体化”的方向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改革迈出较大步伐。一是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全民企业两轮承包衔接工作基本完成,新的承包形式和办法更加注重了效益、发展与管理的有机结合。鸡西、佳木斯、齐齐哈尔等市县实行了进档达标承包经营责任制,形成了对企业增产增收和促进技术改造的激励机制。二是企业经营机制发生显著变化。由于省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二十二条”等政策的相继出台,企业外部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促进了企业内部改革。出现了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经营管理方式多样化的搞活企业的新格局,已涌现出“哈赛”等一批依靠转换经营机制振兴企业的先进典型。三是“特企”的超前性改革探索取得新成效。省级“特企”已发展到97户,在组建外向型企业、股份制、集团化经营、建立科技进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试验已初见成效。
    2.市场发育有了新的进展。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各类商品市场特别是区域性批发市场进一步发展。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发育完善全省商品市场的意见》,许多地市建立起市场建设领导组织和办事机构,积极兴建和扩建商品市场,已涌现出周家镇服装批发市场、肇源红高梁市场、杂粮交易市场、正在筹办的国家级大豆市场、黑河苏制商品市场等一批在省内外具有影响的专业、综合市场。哈、齐、牡、佳等10多个市、县(区)还初步建立起较完备的企业产权、经营权转让市场和闲置设备调剂市场。同时,生产资料、资金、劳务、技术等要素市场也有所发展。
    3.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一是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重点加强了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强化了集体积累机制,出现了粮食稳产、畜牧业发展、乡镇企业稳中有上的好局面。二是推行科技兴农,实行农科教统筹。总结推广了讷河等地经验,初步形成保持科技兴农持久活力的运行机制,科技兴粮、兴牧、兴业综合发展。三是有组织地推行贸工农一体化。相机出台了6个方面的扶持优惠政策,规划项目462个,带动了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农村改革向深广领域的延伸,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4.住房制度改革大面积启动。总结推广了鸡西、宝清、呼兰、肇东等15个市县的房改经验。在建立住房商品化消费机制、国家单位个人三方筹资机制、资金投入与回流的循环机制、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分配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通过调整租金、出售公有旧住房、集资合作建房等改革措施,到1991年底,全省累计收回和吸引资金56亿多元,总共建房达1814万平方米,有46万户迁入新居,住房改革的深入,不仅加快了城镇住宅建设,改善了居民的住房条件,而且对引导消费流向,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5.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领域逐渐拓宽。养老保险范围逐步扩大,目前,全省参加全民所有制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养老统筹的企业已分别达14806户和12541户,参加职工350万人,积累资金4.63亿元。城镇集体企业养老保险以及“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业者和农村养老保险也开始起步。初步建立起全民职工待业保险制度,已有98%的全民企业、397.5万职工参加了待业保险,积累待业基金1亿元。同时,对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进行了积极稳妥的改革探索。对深化企业改革和稳定经济、稳定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6.外贸体制改革有了新的突破。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了外贸企业经营管理体制,调动了外贸企业的积极性,提前110天完成了外贸出口计划。扩大了对外开放,下发了鼓励外商、台胞投资的规定,利用外资步伐加快,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74项,金额达9000多万美元。同原苏联、南朝鲜、台湾的经贸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对苏边贸出口额比上年增长50%,黑河、绥芬河对苏开放区建设开始启动,黑河市民间互市贸易市场、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始起步。“通贸兴边”试验区的改革试点也有较大进展,带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