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省财政厅厅长赵吉成在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做《关于黑龙江省199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1992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

  一、1991年全省预算执行情况
    1991年,全省各族人民在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和省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决议,继续大力实施财政预算“保盘子工程”,狠抓依靠科技、振兴经济和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工作,克服了财政经济领域多年少有的困难,全省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继续稳步发展,取得了大灾之年财政收支比上年略有增长的较好成绩。
    经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我省1991年财政预算收入为77. 57亿元,财政预算支出为69.72亿元,在预算执行中,财政收入由于教育费附加0.88亿元纳入预算,农垦企业财务上划国家减少亏损补贴0.52亿元,调整后的预算收入为78.97亿元。实际收入78.1亿元(快报统计数,决算会有变化,下同),为调整预算的98.9%,短收0.8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收1.29亿元,增长1.7%。财政支出预算由于国家追加专项拨款增加24.3亿元(专项22.3亿元、结算补助2亿元),农垦事业费上划中央减少1.4亿元,教育费附加增加0.88亿元,加上上年结转10.1亿元,减去结转下年支出10.5亿元,调整后的预算支出为93.1亿元。实际支出95.3亿元,为调整预算的102.4%;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支3.59亿元,增长4.2%。全省可用财力(即调整后的支出预算)与实际支出相抵,当年财政收支差额2.2亿元。但随着决算整理期间在途收入的入库和审查决算时不合理支出的剔除,加上在审批决算时争取国家给些照顾,预算差额将会大大缩小,我们要力争做到收支平衡或把赤字压缩到最低限度。经过上述工作,并报请国家审核后,我们再向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决算报告。
    1991年,全省财政收入主要项目的完成情况是:工商各税收入78.46亿元,完成预算的97.9%;工业企业收入7132万元,完成预算的57.4%;商业企业收入负数3534万元,超过预算32.8%;农牧企业收入负数7079万元,完成预算的68.9%;劳改劳教企业收入负数6513万元,超过预算33.5%;粮食企业收入负数8.99亿元,完成预算的98.1%;农业税收入3.3亿元,超过预算23.9%;耕地占用税收入4125万元,完成预算的73.9%;其他收入2.9亿元,超过预算88%。
    在1991年全省财政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5.4亿元,企业挖潜改造支出4.2亿元,科技三项费用支出7683万元,农林水事业费和支农支出9.3亿元,工交商事业费支出1.4亿元,城市维护费支出6亿元,文教卫生事业费支出19.96亿元(其中教育经费支出11.8亿元),科学事业费支出1.12亿元,抚恤和社会救济费支出1.96亿元,行政管理费支出7.1亿元,价格补贴支出20.58亿元。
    1991年,我省还超额完成了国家发行的5.4亿元的国库券和特种国债任务;征集了2.8亿元的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2.5亿元的国家预算调节基金。
    尽管去年全省预算任务完成的不够理想,但在去年我省预算内工业经济效益不理想,部分地区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国家对木材实行限产、减税政策等较多减收增支因素影响下,全省预算执行结果仍比原来预计的情况要好一些,这是全省各级党委领导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各级政府和国民经济各条战线以及财政税务部门为完成预算任务,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一)实现工作重心转移,大力支持振兴科技。1991年,全省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认真贯彻“科技兴省”的战略方针,把全省财政工作重心转移到为振兴科技服务,通过振兴科技去振兴经济、致富财政、发展事业的轨道上来,找到了财政支持科技兴省的最佳位置。一是大力增加科技投入。这一年,全省用于科技方面的总支出达1.88亿元。其中,科学事业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5.8%,高于全省总支出增幅11.6个百分点。重点支持农业科研开发,新建和扩建15个中试基地和3个重点实验室,促进加快了繁育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微复肥和血液制品等一批成熟高效的科研成果的开发和应用。为增强科研单位的自我发展能力,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和周转金,支持科研单位合理组织创收,全年共创收4965万元。二是合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省财政厅会同省科委、金融部门成功地举办了全省科技成果展交会,省财政为会上转让的科技成果提供10%的转让费补贴,还投放大量周转金与银行拿出3100万元贷款结合配套支持生产单位吸纳科技成果,各级政府对经过论证的成交项目在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为进一步探索财政支持依靠科技振兴经济途径,省财政厅还在绥化地区初步建立了财政支持科技兴省示范区。三是增设支持振兴科技、振兴经济专用基金。省财政在充实原有各项支持振兴科技基金外,又安排了450万元资金,增设了科技成果储备基金和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奖励基金以及科技知识普及、人员培训基金,各级人民政府及财政部门也采取多种形式增加科技投入,增强政策倾斜力度。四是财政支农资金重点向科技兴农倾斜。全省财政共投入3000多万元,重点用于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支持落实农业集团科技承包1042万亩,大力推广了农业新技术与科技含量高的优良品种,原良种基地产量增长24.7%,良种推广面积增长18.3%,完善了50个乡级农技综合服务站和10个县级服务中心,新建了120个乡级畜牧综合站,使全省乡镇畜牧综合站总数达1010个,占乡镇总数的84%。
    (二)大力培植后续财源,增强县级财政实力。1991年4月,省政府批转了省财政厅提出的《关于大力增强县级财政经济实力意见的报告》,批准组建了省振兴县级财政经济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为落实振兴县级财政经济的各项措施,省财政厅组织了16个工作组,对计划达标脱补市县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全面实施了振兴县级财政的“551221”发展目标,即“八五”期间建设5个财政收入亿元县、5个8000万元县、12个5000万元县,有21个补贴县“脱补”。为促进这些地方尽早达标脱补,省财政多方筹措资金,支持达标脱补市县专款用于一大批培植财源、振兴经济起步项目,省政府委托省财政厅同达标脱补市县政府签订了协议书。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积极落实全面振兴县级财政经济的重大措施,在组织上加强领导,资金上增加投入,政策上配套倾斜,工作上紧密衔接,上下形成合力,有力地推动了工作开展。全省各级政府在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和拓宽理财领域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当年全省乡镇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9.4%,大大超过全省县级财政平均增长水平。
    (三)大力支持搞好企业,促进提高经济效益。这一年,各级政府把搞好企业,特别是搞好大中型企业作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政收入的重大措施来抓,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步骤。一是从政策上促进。为了搞好大中型企业,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省财政厅为了落实这些政策措施,制定实施了有关财务问题的处理办法。在对企业核定二轮承包中,对齐齐哈尔钢厂、桦林橡胶厂等重点骨干大中型企业坚持一事一议、一厂一策的原则,实行了特殊的包干办法;各级政府也对本地的大中型企业给予了较多的优惠政策。为搞好大中型企业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二是从资金上扶持。为支持和促进工业企业开发新产品和应用新技术,省级财政通过给予技术改造贴息贷款和增拨周转金,支持开发18项新产品和扩产30项名牌产品。为加强预算外资金的运用,全省利用专户存储间歇资金,扶持了1280个项目,当年新增税利2344万元。为支持边贸和经济技术合作企业发展,仅省财政投放周转金予以扶持,就使企业当年新增利润2000万元。为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省级扶持乡镇企业周转金指标由过去1000万元,增加到1500万元,1991年共投放周转金1900万元;城镇集体企业周转金也由1200万元增加到1300万元。三是坚持狠抓扭亏增盈。对工业企业采取抓重点盈亏大户的做法,把86户年利税500万元以上、124户亏损100万元以上的企业作为重点,定期了解生产经营状况,重点组织扶持。为逐步攻克粮食企业亏损多年居高不下的难点,省政府继续对市县政府实行了粮食购销调及财务包干办法,深入开展了对指标、找差距、挖潜力、增效益的活动,加上国家对我省粮食专储实行费用补贴政策减轻了企业负担,全省粮食企业比去年减亏1亿多元。对农口企业采取了重点扶持、以点带面的方法,1991年都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扭亏任务。四是大力推动闲置国有资产的有效利用。仅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三市组成的产权交易市场就促成64户企业间的整体资产流动,使3187万元闲置或低效运营的资产、28万平方米场地、12.5万平方米厂房得以有效利用,7000多名职工得到重新安置。
    (四)大力组织财政收入,切实加强税收征管。一是实行目标分解,层层落实责任。为保证税收任务的完成,税务部门对税收计划实行双轨制管理,做到税收计划内部落实到人、外部掌握到户,对重点大户实行驻厂征收。全省基层税务分局(所)全面实行了征管查相分离的新征管模式。据快报统计,1991年,全省工商税收完成94.05亿元(含中央级),比上年增长5.1%,完成国家下达全年任务的102.4%。全省国营、集体企业按期主动申报率已达98.7%;个体工商户按期主动申报率已达97.7%。二是各级财政部门切实加强了对农业税、耕地占用税、农林特产税、契税的征收管理工作。农业税在贯彻政策、应收则收、该减则减的前提下,收入3.3亿元,超额完成国家核减后的任务。三是充分发挥了税收杠杆作用,积极开展了促产增收工作。为培植税源,全省各级税务部门在贯彻政策的前提下,还审批减免税、以税还贷、出口退税10.66亿元,支持促进了企业的更新改造和进一步发展;还为集体企业培训1.2万多名财务人员,投放周转金846万元,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发展,培植了后续税源。
    (五)坚持有保有压,优化支出结构。一是保证了重点支出稳步增长。全省支农、教育和科学事业费等重点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9%、6.9%和15.8%,高于全省总支出4.8个、2.7个和11.6个百分点。财政支农任务超额完成,省级集团承包超计划42万亩,投入大型农机具更新导向资金1000万元,吸引各方投入2.2亿元,大型农机具多更新3769台;旱改水面积比上年增加100多万亩。为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改善办学条件,全省各级财政投入8170万元,吸引群众集资和农村统筹达1.24亿元,共改造中小学危房60万平方米,占应改造危房总数的62.5%,比计划多改造危房10万多平方米。对科技实行倾斜的政策和给予较多的投入也取得明显效果。全省共有208项科技成果获得科技成果进步奖,其中有31项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54项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仅推广应用的84个工业项目,就新增产值3.86亿元,实现利税1.58亿元。二是有效控制了行政经费的过猛增长。对行政经费支出,继续实行“下管一级、指标控制、定额管理、节奖超罚”办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增幅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严格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为把社会集团消费支出控制在合理水平上,全省各级控办共审批压缩不合理消费需求近1亿元。其中压缩各类小汽车749台,节约支出7115万元。全省县以上单位社会集团购买力累计支出25.5亿元,占国家下达指标的99%。
    (六)严肃财经纪律,狠抓治理“三乱”。一是狠抓了经常性的财经纪律监察工作。据统计,去年全省共检查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1000多户,受理信访案件85件,查出各类违纪金额7000多万元,收缴违纪资金和罚款3600多万元。二是狠抓了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全省通过1991年大检查,共查出偷漏税收、挤占成本、截留利润等各种违纪金额3.22亿元。其中,应收缴入库2.14亿元,已收缴入库1.56亿元。三是狠抓了治理“三乱”工作。各级政府切实加强了对治理“三乱”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专门机构,抽调得力干部,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基本摸清了全省收费、罚款和集资摊派的底数,认真纠正了一批“三乱”项目,严肃查处了社会各界和群众反映强烈的“三乱”问题,及时制定了若干规范管理和监督检查制度。全省仅撤销废止和取缔纠正的项目,每年即可减轻企事业单位和群众负担1.9亿元。四是狠抓了制止和纠正擅自统一着装工作。经检查清理,全省共有2.43万人不符合着装规定,目前已有2.16万人摘掉了标志,并按规定回收了部分着装资金。使一度泛滥成灾的乱着装问题基本得到纠正。
    在过去的一年中,省政府为争取完成财政预算任务,还在全省深入开展了“满意在基层”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活动,切实加强了财政经济战线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廉政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工作的开展和预算任务的完成。
    1991年全省预算执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抓扭亏增盈工作力度不够,地方预算内企业经济效益下降。1991年全省各行各业亏损企业亏损26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全省预算内工业企业有676户发生亏损,亏损面为41.2%;亏损额累计高达7.74亿元,比上年增长40.3%。全省地方预算内工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7529万元,也比上年下降76.4%。二是财政出现较大缺口,收支矛盾有所加大。据快报统计,1991年全省财政发生2.2亿元差额,其中赤字市县达到25个,累计赤字额将达到1.95亿元。这不仅造成财政资金周转的困难,也将严重影响这些市县的经济事业发展。三是讲排场、图阔气的问题仍很严重,加大了财政和企业负担。个别贫困县超越财力可能购置高档小汽车、追求办公装备现代化;有些效益下降的企业工资仍然向上浮动,照发奖金。四是违反财经纪律现象仍很严重。但“三乱”边清边犯,违纪年年查年年有,截留坐支、挪用浪费财政资金的现象仍很严重。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财政管理不力、监督偏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1992年全省预算草案
    根据今年全省财政经济面临的形势和省委的有关要求,结合我省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我们初步设想,今年全省财政预算安排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是大力支持推进改革开放,巩固发展治理整顿成果,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二是大力支持搞好大中型企业,落实有关政策,促进扭亏增盈,提高经济效益;三是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教育等重点支出,支持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县乡财政经济实力;四是强化税收征管,严格控制减免,减少收入流失;五是坚持过紧日子,从严控制支出,加强追踪反馈,提高使用效果;六是严格预算管理,坚持以收定支,防止寅吃卯粮,力争收支平衡。
    现在提请大会审议的1992年预算草案,是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国家下达的收入计划编制的。全省财政收入安排80.1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4.2%。扣除按规定上解国家和加减与国家各项结算后,全省可用财力69.4亿元。本着量入为出、以收定支的原则,全省财政支出相应安排69.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预算增长3.9%。收支相抵,全省预算是平衡的。
    主要收入项目的安排情况是:
    ——工商税收安排81.33亿元,比上年快报数增加2.8亿元;
    ——农业税收入安排3.5亿元,与上年快报数基本持平;
    ——工业企业收入安排1.25亿元,比上年快报数增加5335万元;
    ——商业企业收入安排负数1675万元,比上年快报数减少负数1859万元;
    ——农牧水企业退库安排7422万元,与上年快报数持平;
    ——粮食企业安排亏损退库9.95亿元,比上年快报数增加退库9640万元;
    ——其他收入安排1.68亿元,比上年快报数少1.23亿元;
    ——教育附加收入安排9724万元,比上年快报数增加890万元。
    主要支出项目的安排情况是:
    ——基本建设支出维持上年水平,安排3.3亿元;
    ——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安排2.6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4%(可比口径,下同);
    ——支农支出安排2.9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5%;
    ——农林水事业费安排3.6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3%;
    ——教育事业费安排10.37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5%;
    ——科技三项费用和科学事业费安排1.77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7.9%;
    ——行政管理费安排6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3%;
    ——公检法支出安排3.1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3%。
    关于1992年全省财政收支预算的安排,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加以说明:
    (一)关于财政收支增幅偏低问题。今年,全省预算收入安排比上年实际收入仅增长4.2%,预算支出增幅只有3.9%,这是自1980年以来预算安排收支增幅较低的一年。预算收入增幅偏低,主要是考虑我省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工业企业,由于经济效益一直较低,特别是去年我省预算内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下滑幅度较大、亏损数额猛增的局面,在今年难以有大的改观;国家调减原木产品税(由原10%降为5%)和限产政策的实施,影响税收短收2亿多元。这就使全省预算收入难以保持正常的增长幅度。即使这样,我们安排的预算收入,已比国家下达任务多安排了3.57亿元。由此可见,今年全省的预算收入既是低水平的,也是完成难度很大的,全省上下必须同心协力,艰苦奋斗,才能完成。低水平的收入增幅必然决定低水平的支出增幅。同时,也加大了控制支出和预算安排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各级政府必须过紧日子;必须量入为出,不打赤字预算;必须量钱办事,不能寅吃卯粮。只有紧日子、紧安排,把钱花在“刀刃”上,才能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各级政府都要坚持贯彻过紧日子的原则,对新增的财力要重点考虑支农、科技和教育等重点支出的增长,对行政事业经费中的公用经费以及其它一般性支出都要从紧安排,从严控制。
    (二)关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问题。今年,全省预算支出虽然总的增幅偏低、安排较紧,但在各项目之间都充分体现了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有保有压的原则,对支农、科技和教育继续给予了优先安排。各级政府也都要按照这一原则来安排各级的财政支出,并采取过硬措施,作好少花钱、多办事、增效益的文章,把紧日子过得好一些,并力争紧中求活、困境中求发展。
    (三)关于企业亏损退库和各项价格补贴问题。今年的预算盘子,要求我们必须严格掌握、严肃执行。特别是企业的亏损退库和财政的价格补贴,只能减少,不能增加;只能控制,不能突破。各级政府都要采取得力措施控制和压缩亏损退库与财政补贴。我们的政策是奖勤罚懒,对超计划亏损不能退库,但对有希望扭亏的可以提前退库。各项财政补贴,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当前已成为财政沉重负担,要以深化价格改革为契机,逐步减少不必要的财政补贴。同时,要切实加强财政监督,坚决把不合理、超标准的价格补贴减下来,以确保全省预算任务完成。
    总之,今年的财政预算是一个不容乐观的盘子,必须经过艰苦奋斗才能实现。我们希望各方面都能有继续过紧日子的思想准备,订计划,办事情,一定要把基点放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同时,千方百计把功夫下在精打细算、节省开支和提高效益、增加收入上。只有这样,才能把财政日子过得好一些。
    三、为圆满完成1992年全省财政预算任务而努力奋斗
    为确保1992年全省预算任务的圆满实现,促进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在深化改革中有更大的发展,各级政府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思想要再解放一点,胆子要再大一点,改革要再快一点,紧紧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和省委确定的工作重点,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继续沿着兴科技、兴经济、兴财政、兴事业的思路推进财政工作。以改善科研条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重点,全方位、全过程为振兴科技服务;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全力为粮牧企、贸工农、农科教、城乡“四个一体化”和振兴县域经济服务;以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为重点,为促进企业稳定发展服务;以实施“保盘子工程”为重点,狠抓增收节支,大力开源节流,确保完成预算收支任务,为我省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搞好“两个文明”建设服务。通过这些扎扎实实的服务,提高整个国民经济效益,促进财政状况逐步好转。根据这样一个基本思路,1992年,全省各级政府要重点抓住8个牵动面较大的问题,组织重点突破,保证预算任务完成。第一,以促进搞好大中型企业为重点,全面推动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第二,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全面支持振兴科技、振兴经济。第三,以促进振兴县级财政经济为重点,全面支持发展县域经济。第四,以促进企业扭亏增盈为重点,全面增加财政收入。第五,以促进加强税收征管为重点,切实减少跑冒滴漏,做到应收尽收。第六,以探索进一步完善现行财政体制改革为重点,进一步调动各级政府增收节支、当家理财的积极性。第七,以厉行节约、过紧日子、优化支出结构为重点,全面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第八,以促进企事业、行政单位建立自我约束机制为重点,进一步严格财政管理,严肃财经纪律。最后,考虑今年预算任务十分繁重,能否顺利完成事关大局,省政府决定要继续深入实施财政预算“保盘子工程”,把财政收支指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各部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用落实目标责任制的办法,动员各方面形成合力抓财政收支、保预算平衡。各级政府和国民经济各部门都要把完成和超额完成预算任务,作为大事,纳入日程,切实抓好,力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