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张超:战胜自然灾害,超额完成全年水运生产计划

  战胜自然灾害 超额完成全年水运生产计划
    黑龙江航运管理局局长 张 超
    1991年,我局以“深化改革,管技并进,拓主兴副,提质增益”为工作方针,围绕“安全、质量、服务、效益年”活动,克服资金短缺、货源不足和压船堵港等诸多困难,战胜春季枯水和夏季特大洪水的自然灾害,全面完成了全年水运生产计划,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局完成货运量378.1万吨,货运周转量12.13亿吨公里,分别为年计划的105%和102.8%,为上年实际的102.6%和100.1%;完成客运量30.95万人,客运周转量3145.1万人公里,分别为计划的123.8%和124.1%,为上年实际的111.7%和104.6%;完成港口吞吐量431万吨,为计划的101.4%;全年实现利税1914.5万元;基本建设全部完成了施工进度计划和年度投资计划,全年完成投资额5328万元;企业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局又有两家企业进入国家二级企业行列,有两家企业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各项专业管理工作也有不同程度的加强;职工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大力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连续三年保持了省政府精神文明建设先进系统称号。
    一、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服务、效益年”活动,促进企业整体素质提高。全局开展了“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周”活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全年没有发生死亡火灾事故。佳木斯港务局采取“安全系数管理法”,连续五年保持不死人、不发生火灾和重大机械事故。特别是我们把各单位安全隐患整改项目,有重点地纳入年度承包合同,实行安全质量否决权,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安全事故的发生。1991年,全系统无死人、无火灾、无重大水上交通事故,船舶安全面达到98.50%。坚持养修并举,提高设备完好率。全局投入525万元进行船舶、港机冬修;加强对老旧船舶的管理;在坚持开展全员设备管理的基础上,在船舶和港机设备上推行了设备管理的“点检制”和“确认制”;认真执行设备养修计划,并把大修费使用率作为考核指标,保证了设备有足够的养修费用,船舶完好率和港机完好率分别达到93.2%和96.6%。开展了财经纪律大检查和财务管理达标升级活动,加强对清欠工作的组织领导,全年共清理系统内相互拖欠款610万元,其中归还相互拖欠款470万元,采取磨帐办法解决140万元;全局清收外部拖欠款700万元,为缓解我局资金紧张状况发挥了作用。深入开展了“双增双节”活动,加强劳动人事管理。实行干部顶岗劳动,全局共有102名干部到基层顶岗劳动。清理整顿了临时工、季节工,压缩了二、三线人员,使二、三线人员比例比上年下降了21.65%。
    二、抓重点、解难题,全力搞好水运生产。6月初,松花江出现暂时枯水,给水运生产造成很大困难。局领导亲自带队,深入一线解决生产中的问题。航道部门及时移标改道,增设棒浮标,进行浅滩疏浚挖泥,保证了枯水期船舶航行。水位回升后,哈尔滨、佳木斯两港发生了严重的压船堵港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省经委的支持下,先后召开了三次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会,集中解决哈港砂子、木材堵港和佳港压船问题,哈、佳两港也千方百计争取铁路部门和货主单位的支持,提高装卸速度和装车载量,使压船堵港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上半年航期,全局实现了“航期过半,完成水运生产任务过半”。7月下旬,松花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航标被冲毁,码头港口被淹,设备被水浸泡,致使水运生产停产达一个月之久。受洪水影响,到8月末,全局运输欠产1.2亿吨公里,港口欠量36万吨,全局欠收624万元。为了做到大灾之年不欠产,大灾之年保效益,确保完成国家计划,局党政联合向全局发出了《抗灾自救、补欠增收的紧急通知》。派出了四个由局党政主要领导带队的工作组,分赴哈尔滨、佳木斯、齐齐哈尔、沙河子和黑河等地,协助各单位搞好封江前的水运生产。同时还派出一个货源工作组,深入经济腹地组织货源。管理局机关干部也深入下去。经过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保证了全局在洪水过后月月超额完成运输生产计划,特别是9月份,创造了完成运量660276吨,26222.4万吨公里,平均日产874万吨公里的历史最高纪录。到终航,全局不仅补回了洪水造成的欠量,而且超额完成了全年运输生产计划。
    三、全局总动员,奋力战胜洪水。各级干部就参加抢险劳动8269人次,修筑、加固堤堰3000多延长米,装卸土石方3.3万立方米。还把支援地方抗洪救灾做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整个汛期,我们共投入船舶34艘次,11493.76千瓦天、43900吨天,抢救打捞出价值3000多万美元的国家重点建设工程设备16台件,运输抢险物资16000吨,为灾区运粮食17000吨,有力地支持了全省的抗洪救灾工作。哈船厂、航道局分别被交通部和哈尔滨市政府授予“抗洪救灾先进单位”称号;我局被省政府评为“抗洪救灾先进单位”。
    四、实施“科技兴航”方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一年来,我们根据“科技兴省”战略要求,全面启动实施“科技兴航”方案。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佳同线整治工作完成抛石量79379.8立方米,疏浚挖泥41.9万立方米,完成投资1095万立方米;完成了黑河码头一期工程;续建了哈港西坞散杂码头工程;完成了松花江三姓二期航道整治工程建设方案和杏林河外贸码头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在技术改造方面共投资346万元,完成船舶大修技改27艘,其中大径深比改造4艘,新增运力440千瓦、680载重吨;在两艘船舶上试用了装载吃水计量仪;推广普及节能新技术,节省燃料。在“科技兴航”前期工作中,我们制订了“八五”到2000年的技改规划;进行了三个船舶卧冬基地、兴凯湖设标和哈三电厂建港的可行性研究;成立了“海运筹备处”,进行了通过黑龙江下游出海搞江海联运的可行性研究,我们还积极开辟国际客运旅游航线,分别组织进行了哈尔滨、佳木斯至俄哈巴罗夫斯克国际客运旅游航线的试航和首航,使用从俄引进的全国第一艘高速水翼船“龙腾”号,开创了我省水上客运高速化的先例。
    五、扩大对外贸易,提供优质运力和一流服务,支持我省边贸事业的发展。我局利用运输和修造船的优势,努力扩大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在扩大对俄修船的基础上,还在俄鄂木斯克市设立了修船基地,为俄成功改建了“里姆斯基·科拉萨科夫”号客船,仅用196天,圆满完成了修船任务,使我国内河船舶修造工业打入国际修船市场的愿望变成了现实,为我省修造船业在国外赢得了信誉。此外,对全省对外贸易物资的运输,我局投入了优质运力。1991年,我局共投入外贸运输船舶252艘,全年完成外贸货物运输240370 吨,比上年增长了1倍多,完成国际旅客运输182037人次。我局的外轮代理公司、港航监督局和黑龙江船检分局等部门,为中俄船舶提供一流服务。1991年,港监各部门全年为俄籍船舶引航166艘次,32348公里;联检中国进港船舶1266艘次,出港船舶1271艘次;联检俄进港船舶1309艘次,出港船舶1305艘次。1991年,共检验中方船舶43艘次,保证了外贸运输船舶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我省边贸事业的发展。
    六、深入开展“满意在基层”活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在全省18个“窗口”行业“四职三优”竞赛活动中,佳木斯航运站和哈尔滨航运站分别被省政府授予“优胜单位标兵”和“优胜单位”称号,我局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佳木斯港务局被交通部评为“全国交通系统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我局在连续三年巩固全省文明单位建设先进系统称号的基础上,1991年,又被省政府命名为“满意在基层”、干部正规化理论教育和普法教育先进单位、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和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称号。全局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