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面临历史性考验
一、面临着“三多一少”的考验。过去农村市场几乎是供销社一统天下,现在是集体、个体一起上,出现了百家经商的新形势,供销社市场占有率下降。供销社在农村市场占有率1991年为25.9%,比1982年下降22.4个百分点。二、面临着入不敷出的考验。1991年与1982年比较,商品销售额增加57.8亿元,商品进销差价增加6.15亿元,仅商品流通费、税金、双退职工开支三项增加6.76亿元,许多企业面临注定亏损的局面。三、面临着负重竞走的考验。一是就业负担。1991年全系统职工16.8万人,比1982年增加2.7万人,年增加开支4000多万元。二是企业养老负担。全系统双退职工近3万人,年开支6000多万元。三是社会摊派负担。每年1000万元左右。四是经济包袱负担。1991年“三待”加“未弥补亏损”6.5亿元,每年支付利息6000多万元。四、面临改革不配套的考验。供销社由全民变为集体后,好多政策没有理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发展,也影响了职工的积极性。五、面临着不平等竞争的考验。一是供销社同国营商业比较,用银行贷款搞基建,国营商业100%税前还贷,供销社只允许60—80%;国营商业简易建筑费由财政拨款,供销社只能吃自己利润;国营商业亏损财政部门可以退库,供销社亏损企业无法弥补。二是供销社多年扶持发展起来的烤烟、晒烟、芦苇、蚕茧先后被无偿划出。三是供销社与个体商户比较,税收方面,个体商户只缴纳定额税,而供销社要缴纳19种税;信贷方面,不准供销社用现金进贷,个体户一律使用现金;价格方面,个体户可以随行就市,但供销社被捆得还比较死。另外,在经营手段上,供销社也不如个体商户灵活,限制较多。六、面临着“公有制舞台,个人唱戏”的考验。供销社资产是公有的,现在实行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都存在包盈不包亏问题,存在短期行为问题。企业盈利了,大家都分一份;企业亏损了,以至出现巨额损失,无人负责,也无法负责。七、面临着条块分割指挥不灵的考验。目前,市(地)县和基层社的人、财、物权在地方,由地方统管。省社对系统仅能行使一般性的指导、服务职能,对系统工作管理缺乏必要的手段,许多问题无法控制,也控制不住。比如背着包袱拿利润问题,市、县社主要领导干部调动问题,往供销社系统硬性安插人员等问题,上级社决定在基层得不到落实。
(许 众 高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