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经营实现由国家亏损补贴到盈利的历史性转变
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 赵文清
1991年,我省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经历了体制和机构方面的两大变化。一是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对外贸易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外贸出口由国家补贴转变为外贸企业真正实行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二是省委、省政府决定组建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综合管理全省进出口贸易、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经济开发区建设方面的工作。新的转变带来的有利条件是:通过调整汇率、取消补贴、改变外汇分成办法,来建立全行业的自负盈亏机制,创造了外贸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平等竞争的条件,有利于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特别是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真正走上创汇与效益并重的轨道,促使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质量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从根本上解决出口创汇和出口亏损之间的矛盾。
但是,由于我省出口产品是以农副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的结构,而且相当一部分产品质量低价格高,竞争能力差,加上远离口岸,运距长。实现新体制以后,在出口经济效益上遇到了一些严重的困难和问题,外贸企业面临着巨大的亏损风险:一是出口成本高,面临严重亏损。过去我省出口成本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88年承包经营时,全国外贸平均补贴额为0.575元/1美元,而我省自营出口商品核定的补贴为1.21元/1美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4元/1美元,合计年多得补贴13500万元。取消补贴后,我省和全国处于统一的汇率之下,多得的补贴不复存在。我省农副产品出口比重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左右),退税少,退税率比沿海地区低7.5个百分点左右,可做成本极限比沿海地区低0.48元/1美元,缺乏竞争能力。我省过去对苏联和东欧国家记帐贸易比例大(全国为8%左右,我省为25%左右),1990年为6500万美元,盈利2500万元。由记帐贸易改为现汇贸易,不但背上了6500万美元的出口计划空额,而且相应减少收入2500万元。1991年国家下达给我省自营出口总额29000万美元。年初根据省直10家外贸公司出口计划落实情况,预计全省综合出口成本5.73/1美元,出口亏损12960万元,综合运筹后,预计亏损4427万元。二是个别公司历史包袱沉重。省土畜产、工艺品、医药保健品等进出口公司历史超亏合计19455万元,其中1987年超亏挂帐6118万元,三年承包期间超亏13337万元。仅银行利息一项,一年就要多支出1737万元,要消化历史挂帐本金就更为困难。省土畜产、工艺品、医药保健品、纺织品等进出口公司尚有近3亿元积压库存商品,一年增加利息支出2675万元,加上削价处理的损失,亏损因素就更大了。
新的外贸体制的实施,风险与机遇并存。省委、省政府对外贸实施新体制十分关注,多次召开常委会议,决定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振兴龙江的战略措施,纳入全省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制定出六项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批准《省经贸系统经济责任制方案》,解决了一些关键性问题。省政府、计委、外汇、金融、税务、工商、海关、商检、运输部门积极帮助经贸企业排忧解难,创造了比较宽松的条件。经过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经贸工作有了突破性发展。1991年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201806万美元,比1990年增长35.2%;1.出口:137750万美元,2.进口:64056万美元,其中:委托代理2793万美元;省直自营出口综合算帐实现了由亏损到盈利的转变,省直10家承包四项指标的外贸公司,在超额完成出口总额、收汇、上缴中央外汇额度三项指标的前提下,综合算帐实现了保零争盈,净盈利702万元;全省新批利用外资项目233项,合同金额达11891万美元;进出口商品货运量达到538.5万吨,比1990年增长31%。